生于1997:香港“回归宝宝”们和他们的复旦故事

01.07.2017  04:25

1997年7月1日零时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万众瞩目。无数饱含热烈期盼的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行注目礼,中英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时光流逝,2017年7月1日的复旦校园,十多位生于1997年前后的香港“回归宝宝”已经逐渐适应了复旦的学习生活,这一年他们在复旦校园里度过了二十岁生日。回顾、凝视、展望他们的复旦生活,实是精彩纷呈、丰富充实。

这两天,我们采访了其中四位同学,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复旦故事!

遇见:怦然心动一刻

1569公里,约是香港到上海的距离。穿过长长的一千公里,飞越千山万水,“回归宝宝”们选择来到复旦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这其中,有阴错阳差,也有缘分注定。

15级国际政治专业李纳祈来到复旦是个美丽的意外,“当时本想报港大国际政治,但有个朋友想报考复旦中文系,我这才开始了解复旦。等到通过复旦笔试面试才告诉父母要去内地上大学,当时他们都很惊讶。”

15级临床医学5年制的冯伟杰来到复旦是在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家里长辈大多学医,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这个理想在香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于是决定来到复旦,尽管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困难,但我早已下定决心。”

15级新闻学院的骆芸蔚早在高中就听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名,“对PR公关和活动策划有兴趣,于是想来复旦扩大眼界。”

今年毕业的13级法学罗任君为四年前的决定感到庆幸。“高中毕业后,我想跳出舒适区,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我决定要来上海。那么复旦作为沪上知名大学,是我的第一选择。”

体验:精彩校园生活

学在复旦: 结伴内地小伙伴共克难关

来到复旦的第一年,“回归宝宝”们都或多或少遇到了交流障碍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但是在热情善良的内地小伙伴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同学们都慢慢克服了障碍。

李纳祈在国际政治肖佳灵老师《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课堂展示

小组成员二十多人,通过表演、演讲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了中苏外交关系演变的历史。“我特别喜欢和同学们齐心协力做一件事的感觉,让我很有归属感和自豪感”。李纳祈表示,除了课程展示外,他还在二专法学课堂的小辩论上有出色表现。

复旦的期末论文也曾让他头疼,但有和小伙伴们“并肩作战”的经历,让他现在能安然处之。“国际政治一门定量研究的专业课让我觉得很难忘,当时大部分学院已经期末考完,但我们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三教一个教室里写论文,一连写了三四天,大家互相请教和讨论问题,学习氛围让我感动。”

冯伟杰为欢迎新同学来复旦所拍的照片

医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刚来复旦的时候,高数是面前的拦路虎。港澳台办的老师非常关心我们高数的学习,还有数学学系的研究生学长来帮助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会每次下课后直接问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自己刷题,慢慢地就克服了。”

刚刚结束大二期末考试的冯伟杰作为医学生,从四月份就陆续开始考试,有时一周四天需要搭乘六点半从江湾到枫林的教学班车。虽然读医这条路颇多艰辛,但和同班同学们互相鼓励,他对于实现当医生的梦想满怀信心。

玩在复旦:兴趣和实践助力自我认知

学习、社团、兴趣活动,香港学生们的复旦生活既普通又特别。在学习之外的时间里,他们参与各类活动和实践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在其中更清晰地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和对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社会更深入的认知。

“寻根追梦 同心同行”,庆祝香港回归真人秀在复旦拍摄

“回归宝宝”们通过参加一系列香港回归活动——包括和两岸三地的同龄人和国际友人扩大交流,参观香港在内地企业,采访在上海工作的香港人等,在多元化思想碰撞中认清了自我身份——是中国人,同时也是香港人。而接触到在上海定居和工作的香港前辈更让他们了解到香港和内地合作之机遇,敢于拼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会让他们在大陆这片热土大有可为。

冯伟杰在复旦“爱粤之夜”上演唱

唱歌是冯伟杰不曾割舍的爱好,他曾参加复旦“十大歌手”并进入了踢馆赛,在“爱粤之夜”上也有抢眼的表现。

李纳祈加入了复旦羽毛球校队。在复旦,正大体育馆是他除教室外去得最多的地方。他曾获得2017上海市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男团第4名的好成绩。虽然在大一“新生杯”羽毛球赛中韧带拉伤,第二次受伤导致半月板撕裂,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爱好,一过手术恢复期,就又投入了羽毛球训练之中。

麦田剧社《麦克白》剧组的合影

骆芸蔚今年在麦田剧社年度英文大戏《麦克白》中饰演麦克白夫人,从三月选角到六月正式上演,从一穷二白到满堂喝彩,与剧组所有成员共同奋斗的经历让她倍感珍惜。

寄语:送给复旦的一句话

李纳祈二十岁的生日和内地结交的好朋友一起度过。李纳祈想说:“感谢复旦,特别是周围友善的同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走上社会能骄傲地称自己为‘复旦人’,也能有朝一日回馈母校。”

李纳祈和吴泽涛、许陈嘉禾、周陈成等所做的《向世界讲述复旦的故事——校史馆宣传单页翻译和使用》

冯伟杰则说:“希望自己能好好珍惜在复旦的五年时光,学到受益终生的知识,将来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复旦能继续努力早日建成“双一流”大学,祝我和复旦都前程似锦。”

冯伟杰在复旦生活

有感于自己作为新生到上海第一年在语言、交通和学业上遇到的困难,罗任君在复旦香港学生联会做了很多工作。之后为了凝聚在沪港生,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了沪港同学会,设立了专门的迎新营来帮助在沪港生适应学校生活。在毕业之际,罗任君对复旦满怀感激,“坚持自由,树人立德”是她对复旦最深的印象也是最大的期许。

  罗任君负责的香港中学生参观复旦活动

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骆芸蔚一直希望“影响更多的香港人来内地发展”,因此,她将自己在复旦学习和在内地旅游的经历剪成视频放。

在网络上,“也算是活学活用”,她摸索着前路、应用着自己在复旦学到的知识,这些都传达着希望复旦、希望祖国越来越美好的心愿。(封面制图:尹逸柔,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