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儿中心牵头发布国内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图]

01.02.2018  02:52

1月30日下午,在“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课题支持下,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联合上海体育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指南制作与评价中心合作制作完成的国内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正式发布。发布会上,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教授分别作了指南介绍和背景解读。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吴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共同启动指南微信版发布,并分别致辞。上海市卫计委党委书记黄红、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江忠仪向各区县体育局代表、教育局代表、学校及家长代表赠送指南。  

本指南的主要目标人群为健康的6-17岁的儿童青少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中国儿童青少年每天身体活动的推荐量。在充分参考了国际上28个指南的推荐意见的基础上,指南推荐: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除身体活动之外,本次指南还专门强调了久坐行为问题,强调即使达到了每天推荐的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如果每天仍有较长时间的久坐行为,依然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指南特别建议儿童青少年每日屏幕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并减少持续久坐行为,在课间休息时应进行适当的活动。    

事实上,中国儿童青少年目前的身体活动水平远未达到这一推荐要求。在2016年的“全国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效果调研”中,对全国32个省市,近100,000名中小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高强度运动时间和屏幕暴露时间不容乐观。专家也表示有调研数据显示体力活动不足、静态生活方式已成为当前中国青少年的普遍状态,而许多成年期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与儿童青少年期包括身体活动不足在内的各种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关于身体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益处,指南中更特别指出了身体活动有益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2009年,一项在上海市2200多名五年级学生中开展的调查结果发现,中等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的频率均与学业成绩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而且其相关性在学习成绩较差的人群中比学习成绩较好的人群更大。近年来,来自国际上的证据也越来越多明确了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一项综合了26项研究数据的分析显示,增加课内外的身体活动措施,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尤其是数学和阅读的技能。为此,本次指南特别希望能够改变公众“身体活动和学业成绩难以两全”的误区,提醒学生和家长,牺牲身体活动时间去争取多1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不仅牺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学习成绩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在本次指南中,除了给出身体活动的推荐量以外,经过专家组反复讨论,最终指南中涉及的内容还包括:身体活动定义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久坐行为的定义及其健康危害;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建议;非专业人员使用的身体活动强度的评价方法;身体活动与伤害关系;不同气候环境下身体活动建议和对儿童人群发病率较高的哮喘儿童身体活动建议。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完整版刊登在《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上,为了便于家长、老师和学校对指南的理解,工作组还特意制定了简明易懂的图片简版。据悉,指南工作小组今后还会对该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及时补充更多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证据,为孩子、家长和社会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