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学子作为首批志愿者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

14.04.2015  17:56
          4月10日和11日,我校学子作为首批志愿者参加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的试运营志愿服务工作。
          141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最早可追溯至1868年法国天主教神父韩德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1933年更名震旦博物院)和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几度辗转、合并、重建、更新,馆名不断更迭,至解放后整合成上海自然博物馆,成为我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之一。2012年后,它告别延安东路上日显狭小和简陋的老洋楼,搬入静安雕塑公园(山海关路—南北高架—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围合)西北部的巨大“鹦鹉螺壳”内,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上海科普和建筑新地标。


            志愿服务,你我同心
          在此次自然博物馆志愿者的招募阶段,当招募通知在“同济志愿者”微信平台上一推送,便得到了非常热烈的响应,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校团委便收到了几百封报名邮件,也足见大家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期盼。经过简历筛选,综合考虑申请者的工作时间,最终选取了20名满怀热情、经验丰富的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不苦不累,你我同行
          4月10日早晨7:45,志愿者们准时在南京西路地铁站集合,集体出发前往博物馆。尽管比上课的日子起得早得多,尽管只能匆匆地吃两口早餐,尽管每个人的脸上都还挂着一丝倦意,但一群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因为一颗志愿服务之心走到了一起,不需要太多言语的交流,穿上蓝色的志愿者马甲便主动担起了责任。
          在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志愿者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巨大的“鹦鹉螺”中,你到处都能看见“蓝马甲”们活跃的身影:无论是像维持馆内进出秩序、指路引导、看护展品这样简单而机械的常规工作,还是处理突发状况、示范仪器使用这类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志愿者们都能出色完成。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还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参观者提供讲解,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又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一举两得。虽然自然博物馆只是在试运营阶段,但大家按时轮休,换班吃饭,使一切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确保试运营期间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体现了我校严谨求实的校风。
          一天的工作紧张而充实,虽然休息的时间很短暂,志愿者们也会有些疲惫,但大家都乐在其中,收获了许多。有些人收获了友谊,有些人在与人沟通方面得到了锻炼,但更多的则是一种作为志愿者默默付出后所获得的心灵上的满足。
          “在志愿服务的两天时间里,我被分配到生态万象馆,而这个馆的名字叫走进非洲,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点馆,不仅因为里面的展品都是动物标本,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每隔一小时一次的走进非洲多媒体秀。很累,也很考验我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但是所幸我和其他志愿者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为人服务让我们更能发现自身的价值。”来自土木大四的志愿者陈凤宙如是说到。


          再见“鹦鹉螺”,你我同梦
          4月11日下午4:15,经过简单的整理整顿,志愿者们结束了工作。短短两天的时间里他们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用心对待每一个细节,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在鹦鹉螺前留下了青春洋溢的笑脸,也留下了同济人的风采。
          “同济的学生历年来在科技馆的志愿服务都是很棒的,这次也会是我们自然博物馆志愿服务进行长期合作的首选对象。”来自上海科技馆的领队姚老师也如是评价。她表示将会联系学校老师,将志愿服务的机会长期提供给更多的同济人。这,是对同济学子们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