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解码中国首位“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的成长之路,“非学霸”如何逆袭

13.05.2016  13:16

3月25日,法国巴黎,29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应佚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她也是该奖项的首位国内得主。

一时间,应佚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大众也很容易想象出了一个女学霸的形象。然而,我们深知,片面地将应佚伦的经历概括为学霸养成史,甚至归结为应试教育的成功典型,不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日前,记者多方走访,试图从不同侧面勾勒出她的多元成长轨迹,探寻她的志趣开端与育成。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2016年5B刊,有所删改。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应佚伦从不认为自己是学霸,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项后,说起媒体冠之的头衔她不迭摇头否认。属于85后的活力与热络荡漾开,提醒人们这位得奖归来的,在邮件末尾不忘挤眉弄眼发卖萌表情的博士后还未到30岁。

她终究是学院派一员,卸下实验室里的严肃专注,大会上的自信优雅,透着单纯的书卷气。

言称不是学霸并非自谦,按狭义标准,应佚伦高中时既非尖子生,从未参加过过学科竞赛。不显山露水,不占用特供资源,被投以期许目光最多的人中未必有她。

片面地将应佚伦的经历概括为学霸养成史,归结为应试教育的成功典型,甚至认定当下人才涌现的环境已蔚然成风,不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在与其他14位当年度最具潜力女科学家接受集体采访,谈及“初高中教育对人生走向的最大影响”时,来自不同国度、背景的她们一致认为是学生时代志趣发掘与呵护奠定了未来发展。让更多的学子生发同样体会,才是奖杯惊叹后的问号。

身份一

85 后博士后

她的热爱与选择

3月25日,法国巴黎,29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应佚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她也是该奖项的首位国内得主。用3分钟时间,应佚伦向现场各国代表作了“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的报告。

应佚伦(左一)在法国巴黎领取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项

简单来说,应佚伦研究的是快速且低成本的DNA测序技术。“在疾病体征出现前,通过解读基因信息及早防治。

2013年,安吉丽娜·朱莉曾用类似技术检测出自身BRCA1基因缺陷可能引发的高患癌风险,她对此做出的预防性手术决定让全球关注并重视基因测序的实用价值。 然而,BRCA1和BRCA2检测在美国的花费为3000美元以上,对全身基因的筛查则更加昂贵、耗时。

目前,哈佛大学实验室正联合科研医药公司,投入上亿美元攻克成本难题。应佚伦的团队除学生助手仅她一名正式研究员,却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

平价基因检测的未来,也许可以作为体检的一个项目,普通人花费上千元就能知道详细准确的身体状况,”她不忘补充,“我可以设想五年、十年内的运用前景,却不能断言这项技术会如何发展演变,将在哪些领域得到运用。”科学家的严谨总是无处不在。

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申请发表专利4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85后上海姑娘应佚伦选择了与形象截然相反的硬科研道路。成为博士后,当上科学家,是她的热爱与选择。

份二

自由人

她的任性从未受阻扰

与很多被选择的同龄人不同,喜欢探索的应佚伦把兴趣喜好作第一位参考。

年少好奇时,她自发上过钢琴班、奥数、绘画和计算机课,但都没坚持。对应佚伦的兴之所至又“半途而废”,父母支持也不强求。

应佚伦的双亲从事绘画工作,他们没有给她设定目标,没有报过任何的补习班,没有强制要求,因为帮助孩子发现真正的兴趣远比继承衣钵和考级拿奖重要,这让应佚伦到现在都很感动。

在娄山中学读初一时,学校和长宁区少科站合作组织活动,应佚伦照例跑去尝鲜。培养植物组织、解剖小动物、做标本,那些玄奥的配方,色彩绚丽的菌类,请教高年级才知道的名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溶液,让尚未接触化学课的应佚伦大感兴趣,从初一到初三,这一回她待的出乎意料的长。

兴趣之后是求知欲,很多实验需要借助学科知识,应佚伦用一个暑假自学了初三化学。“我发现自己对化学特别有天赋,再长再复杂的学习内容都能很快弄懂。”娄山中学当时有免考制度,课堂认真,表现良好的学生可获得特长学科免于考试的待遇。这给了学有余力的应佚伦更多发展兴趣,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她的首篇“论文”完成于初二,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影响因素。

最惬意的校园生活,被应佚伦描述在市三女中,“那是最自由最开心的三年,再选一次我还进市三。”即便离开已有些时间,说起高中应佚伦眼睛亮了,语调上扬用“真的太好了”形容市三印象,回忆泛出的温柔从眉梢暖到心头。

”并不是指学业的春风得意,在市三应佚伦学科成绩不算顶尖,大概处于中上水准。“不管成绩如何,老师都不会用期望值催促你完成什么,你不会受到干涉,不会有成为负担的题量,不会无处可去无事可做,因为市三的氛围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步调学习生活。”文静雅致的校园仿佛有股魔力,静止了时间,远离喧嚣和学业等第带来的焦虑。女孩们自由单纯的成长,发展兴趣和素养。

市三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众多,排球、足球、茶艺、健美操,应佚伦都玩过。学校还建有完备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可自由出入使用。“里面的设备有些比我在大学里接触的还好。”在那里,她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组织切片,亲手操作了多个实验,于化学、科学的兴趣愈加浓厚。

市三的所有实验都让学生自己操作。”即便是通常由教师示范完成的书本演示实验也交给了学生,根据图示、说明完成整套流程,观察实验结果。如此学生不仅记住了概念公式,通过实践还理解了其中缘由。

高中三年应佚伦未参加竞赛,没补过课,也从未纠结过成绩,但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大把时间花在了实验室和个人自修上。

应佚伦擅长化学,文科也不错,小学时得过全国优秀作文奖,直到分班前身边人认为她会报考文科类志愿,将来当个文字工作者。

选择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作一志愿一来是她确定了兴趣所在,学科基础扎实,二是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到化工与生活日用品密切联系,觉得会很有趣。以至后来读博当科学家,较普通女孩迥异的主张都得到了“尽管去读,大胆去做”的鼓励。

她的“任性”从未受阻扰,让她得以自处最自由的环境成长。

身份三

幸运儿

那些成长道路上的“贵人

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特幸运。”从小到大,应佚伦遇到不少“贵人”。开明的家人,开放的初高中教育,教师的影响提点,是她一朝成名的基础。

应佚伦记备忘录的习惯来源于初中英语教师徐洋,每天清晨她会把当天要完成的事务逐条写下,完成一项就划去一个。当时,徐洋也是这样要求学生将当学习任务记录在册,应佚伦认认真真做到今天。实验千头万绪,难题时时涌现,分秒必争还要兼顾家庭,备忘录促成了应佚伦严格分配和管理时间的信条。

酷爱读国外原版文学书则是受高中英语教师熏陶,应佚伦还记得高一第一节英语课,赵伟杰用伦敦腔为全班背诵了一段《傲慢与偏见》,再指指英语书,“教科书有什么好背的,要读就得是原版。”后者的霸气让应佚伦崇拜不已,一点点啃起了英文书籍。她之所以能在大学双语化学课、撰写英文研究论文、出国演讲报告上驾轻就熟,也是从此中获益。

还有数学教师彭洋海,化学教师周围,他们为应佚伦解惑,也以独特的课堂方式、人格魅力影响听者。

进入高校后的应佚伦如鱼得水,她是女生中的提问巨头,不满足于背公式,缠着导师研究公式背后的意义。华理设有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鼓励开课题的机制,应佚伦做过工业催化,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点。

大三时她所在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允许学生提前选导师,摆在面前有一个规模体系发展成熟的研究课题,她也提不起热情。“可以预见每天在既定的规划内重复相似的实验,得出已有的结论。”如果不是遇到后来的导师龙亿涛,找不到研究兴趣又不愿将就的应佚伦“或许真会在毕业后当个上班族。

应佚伦在实验室做研究

那一年“长江学者”龙亿涛归国任华理特聘教授,带回来的还有多年海外研究经验和前沿实验动态。正是在应佚伦遍寻项目无果时,一次学院科训项目上的相遇和龙亿涛“在生物、医学、环境领域,抓住社会的实际需求”的科研方向建议让应佚伦豁然开朗。

应佚伦加入龙亿涛课题组,首先接触了“现场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电化学研究”课题。的确是她感兴趣的新颖研究,许多实验装置也需要刚组建的课题组自主设计、组装。即便指派的第一个自行改善、设计和组装的实验未获成功,应佚伦欣然投身未知却能满足创新、探寻兴趣的研究中。

2009年,应佚伦本科毕业保送本校硕博连读,师从龙亿涛。课题组恰在当时获批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方向为“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方法”,同样是国内全新研究领域,应佚伦接手后用不到半年时间,从熟悉实验室开始,搭建检测仪器平台,开发数据分析软件,以此为基础开展基于生物纳米通道的单分子分析研究。   

2010年,研一的应佚伦参加加拿大“国际化学年会”,并以口头报告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从参与的年龄形式来说都属历年少见。后来,应佚伦关于“单个DNA适配体的构型研究”的成果以封面形式发表于2011年首期《Small》上。未来的博士后及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走上了研究正轨。

身份四

得益者

属于她的最好时代正到来

大众想象合谋出了一个女学霸,她高歌猛进战无不胜,读书竞赛信手拈来,一举登上世界领奖台。应佚伦告诉我们,初高中里她不是人尖儿,同期找到龙亿涛的学生里她不是最惊艳的,面试时不是最出挑的。但她能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家人支持,名师提携,收获教育对他的助益。

这些符号化的的形容,似乎是应佚伦的成长注解。人人都能成才,是人也可能被埋没。在科研路上能走多远,人生目标的清晰与坚持、是否专注与忘我、所处环境适宜与否都是志趣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属于她的最好时代来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少掉任意一环奖项会易主,她本人的路会通向另一方。

受影响越深,越把教育看得慎重神圣。她把这种影响带进生活,带给下一代。对一岁多的女儿,应佚伦考虑的是带着她开阔眼界,观察兴趣,适当辅导,“不会要求她做研究,要是喜欢跳舞想当舞蹈家,完全可以。

人才的诞生需要经历多少曲折艰难,具备多少巧合偶然。应佚伦认为,学校、教师需要营造适合学生的资源环境,提供成长建议。这样的介入又不能太多太限制,堵塞学生个人探索与选择通道。做到了这些还只是开始。

在初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陷入“撞大运”的怪圈,缺少完善的兴趣特长发现保护机制。运气好遇到良师身处宽松环境,得到平台资源和家人支持,再加上天赋与后天钻研打磨,或许能有小成。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会瓜熟蒂落,“但不去做,就连希望都没了。

不少90后尤其是靠近95后、00后的研究生给应佚伦的感觉是,不清楚选择读研原因,没有志向。成绩到了,别人在考,家人要求,那就先读着吧。“裹挟着向前,不明白自己要什么,感兴趣什么。”“waiting for answer”的状态,应佚伦替他们着急。

大城市有很好的条件,接受新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广,现在有明确目标的科研人员却好像越来越少了。”曾经身边资质好志向高的同龄人是否如愿在做热爱的事业,她不知道。

应佚伦是幸运的,巧合与际遇让她在30岁未至时已在热爱的科研路上行走经年。她靠的当然不单是幸运,看应佚伦,其实是看占据多数的如应佚伦般的人群的成长故事,看那些未发掘的或将流失的人才之困,以及留给人们的思考。

TA 们如是说

在采访过程中,应佚伦谈到高中所就读的市三女中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来看看市三女中校长徐永初对教育的思考。

让教育带上“”的气质

最近,市三女中又有一批年轻校友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评为“全球最具潜力女科学家”之一的应佚伦,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索非亚-科瓦雷夫斯亚奖的庄晓莹,还有轰动网络的“papi酱”姜逸磊等。

于是很多人问,市三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想,办好学校最重要的是形成特有的文化气息。

市三的文化是“”,教育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也要“”。雅不仅是优雅的举止,更是独立深刻的思想认识所带出的一种雅的气质。

雅的教育对学生而言,就是不俗气,不功利,尊重个性的张扬,激发深刻的认知,给与女孩未来学术研究更厚实的人生底盘,厚积薄发。

雅的教育对学校而言,就是不专制,不盲从,遵循教育的规律,理解、尊重学生,走进女生心灵,润物无声、孕育情怀。

我们“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IACE”育人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女生“”起来——志趣高雅,学识博雅,形象优雅。

志趣高雅,给女生一个能成为她们心灵归宿的精神家园;学识博雅,是让女生能展开自己的飞翔翅膀;形象优雅,就是让女生能形成自己的魅力磁场。

我们的美育宗旨是“以美提升眼界,以美陶冶心灵,以美优化言行,以美快乐一生。”学校艺术审美类课程丰富多彩,形成了浓厚的美育艺术氛围,培养女生成为有艺术修养的优雅女孩。

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心理,是个人的素质,也是感染和吸引他人的成事能力。

应佚伦、庄晓莹、姜逸磊等人在校时并非学霸,是众多女孩中的一员,但她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比较浓厚的兴趣爱好,不急不躁,后来居上。

最近有走上不同职场创业的学生回来看我,我问她们怎么评价自己,她们一致说,“情怀还在”“心理单纯”“自信敢拼”。她们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这三个特点,正是市三IACE的生动体现。

/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校长   徐永初

对应佚伦的成长历程,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教授也进行了分析。

好玩”只是娱乐,“玩好”才是兴趣

前不久,最具潜力的女科学家花落华东理工大学,虽然我不认识这位女科学家,但很凑巧我认识这位女科学家的一位老师。我问到,这位学生会成为最具潜力的女科学家,你会觉得意外吗?

她说,有点意外,因为当时在班上她并不出众,唯一让我们有印象的,就是她对动手做实验很有兴趣;也不意外,因为她现在的工作就是做实验,只是实验的层次上去了而已。

是呀,对熟悉你的人来讲,不管你多么成功,他都不会觉得意外,这就是你努力所致。事实上,所有的成功,都没有意外,也没有奇迹,有的就是对自己兴趣的坚持,有的就是因为有了兴趣,所以对兴趣保持着天生的好奇。

不管在哪个行业,如果在工作中失去了兴趣,不管这项工作多有意义,也不管工作报酬多么的诱人,都抵御不了乏味带来的抱怨与伤感。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工作还抱有兴趣,对自己的工作还有着天生的好奇。

究竟什么是兴趣?我们曾经在高中学校,请每位高中生填写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结果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填报了自己的特长,大多数学生都说自己并没有特长。

这个结果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特长呢,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呢,如果真的如此,那在他漫长的人生里,剩下来不就只是痛苦以及对痛苦的忍受了吗?再仔细看三分之一同学填报出来的兴趣与特长,基本上都是唱歌、跳舞、乐器或者体育之类的。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原来大家只愿意把艺术和体育当特长,从来没有人愿意把科学与人文当自己的特长。

如果自己家的孩子喜欢上了拆卸家用电器,相信没有几位家长觉得这是孩子的兴趣,反到是觉得孩子怎么喜欢上了搞破坏,一定得想办法治一治他的这个毛病。要是孩子要求家长为他买这些零件或者设备,那就觉得是浪费金钱,还不如买个电子产品来得实惠。

可是,谁会知道,正是在拆卸家用电器的过程中,对科学的兴趣得以萌芽,于是为将来学习物理,研习电子工业或者计算机科学埋下了伏笔。

所以,我们不但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还要让孩子们的兴趣,能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是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还是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都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文 / 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来源: 第一教育   |  发表时间:2016-05-12   |  作者:潘晨聪 等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g0ODc5NA==&mid=2651285838&idx=1&sn=8dd1f3aad6ccf3d89c0d073ea9025dbd&scene=1&srcid=0512VuogzG16qJIhmXefxxLj%23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