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老字号回归黄金商圈主打怀旧牌门庭若市:除了味道还不够

01.10.2014  01:11
今年以来,不断有食品老字号重新擦亮招牌,回归黄金商圈。在实体商业不那么景气的今天,这些食品老字号能不能站稳脚跟?消费者对它们还有什么期待呢?

今年以来,不断有食品老字号重新擦亮招牌,回归黄金商圈。在实体商业不那么景气的今天,这些食品老字号能不能站稳脚跟?消费者对它们还有什么期待呢?

回归半个月,长队仍旧每天出现在绿杨邨门前。在外卖部,买只菜包要排上三小时,中午吃个盒饭也要拼速度。

为了尝尝久违的老味道,很多老上海特意远道而来。中午饭点一到,餐厅瞬间坐满,这一幕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以至于周边那些趁着午休赶来吃饭的年轻人,每天都只能抱憾而归。

这张午间白领套餐菜单,至今也没派上过用场。

开业以来,厨师们就没有了休息日,他们每天都在加班,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8、9点。如此盛况,让经营者也始料未及。

上海绿杨邨酒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戚学忠介绍,餐厅每天的营业额超过预期,之前配备的人员目前已经不够用了。

今年以来,沪上黄金商圈迎来了食品老字号的回归潮。像阔别淮海路12年的老大昌,四个月前低调回归,不料其招牌西点却备受新老食客追捧,如今一天营业额能达四五万。

曾几何时,在洋品牌和本土新兴品牌双重夹击下,销售品种单一、经营管理理念又落后的食品老字号,也一度陷入低谷。在生死存亡的挣扎中,老字号们开始重新调整经营策略。第一步就是打出怀旧牌。因为它们发现,潮流似乎回到了原点,遍尝各种滋味的都市人,开始想念老味道,而日益增多的旅游者,显然也对本土美食更感兴趣,因此,做好拳头产品才是立足之本。

在此基础上,食品老字号也在变着法子不断开发新口味,吸引年轻人。像一些中式西饼店,如今也出现了时下流行的马德莲、布朗尼的身影;而传统点心店,则尝试在鲜肉月饼的馅料里,加一点点榨菜来提高鲜度。

因为内功渐强,回归黄金地段的老字号往往生意越做越好,而它们恰恰能为正在调整结构的实体商圈重新集聚人气。

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称,主流商业街应该既有国际品牌又有中华老字号、上海老字号,因为上海面向的顾客是来自世界各地。

当然,也有消费者善意提醒,老字号在生意火爆的同时,不能忽视服务质量。有消费者反映,可能是商家太忙了,服务态度仍然有待提高。

还有年轻人觉得,老字号动不动就得去实体店排长队,让消费者感到很不方便。是不是能开起网店,在保证新鲜度的前提下,将美味直送到家呢?

我们注意到,此轮食品老字号回归黄金商圈,恰恰搭上了核心商圈深度调正的脉搏。在电商冲击下,原有的传统零售模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这给老字号发展提供了空间。借着人们的追捧,明年绿杨邨将在附近再开一家分店,老大昌也可能会在淮海路上再开分店,或走向区外。不过回归只是第一步,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老字号更需要的还是服务和特色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