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飞刘若斯:真正的工匠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28.03.2016  07:49

  刘若斯(中)和他的团队伙伴们都有着一份航空报国的情怀/受访者供图

  东方网3月28日消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院(下简称为“上飞院”)坐落于浦东张江的腹地。一批优秀航空人聚集于此,响应着习总书记“要把大飞机搞上去”的指示,梦想着让更多的中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翱翔蓝天,为实现“中国梦”插上翅膀。

  民机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中国商飞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张闪光“名片”。作为上飞院结构设计研究部副部长,刘若斯和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伙伴们,满怀航空报国的理想;对于他们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对得起这个伟大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如何接好老一代航空人传下来的“接力棒”,如何铸造以创新为核心的“大国工匠精神”。

   痴迷”于大飞机设计

  刘若斯,1982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同年加入上飞院结构室起落架组。不久后,他主动要求啃一块“硬骨头”——ARJ21-700通风窗的设计任务。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图纸、文件,他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投入到数据堆里。两个月后,拿出了符合ARJ21-700飞机需要的通风窗构型,还指导和协助制造方将通风窗做了出来。

  这样的突破,在刘若斯身上屡屡上演。他还用半年时间“”下了机构复杂的ARJ21随机登机梯详细设计。而作为C919大飞机项目结构负责人之一,刘若斯又组织领导了结构和内饰的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

  “刘若斯对于大飞机设计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上飞院结构部苗强称,刘若斯每次攻克一个科研难关,都会喜不自禁:2006年,刘若斯第一次跟厂,当看到自己设计的ARJ机头被生产出来时,他哈哈大笑;在2011年6月完成大型客机登机门55天舱门发图的这一创举后,当天开完会已是深夜,他骑着电动车,一路开一路笑地回去了。上飞院结构部舱门室副主任杨小军也感慨地说,周末常去单位加班,几乎每次经过刘若斯的办公室,都看到他守着电脑,一旁摊开笔记本,永远在忙碌着。

  在结构部副主任史仁义眼中,刘若斯工作上实在是太拼了,“这些年来,若斯头发掉了许多,走路也有点驼背了”。

   创新符合工匠精神的定义

  最近,刘若斯部门里搞了一次送别会,几位退休后返聘的老一代航空人把“接力棒”完全交到他们这个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团队的手中。

  刘若斯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后不久就发现,老一代航空人们跟电影里钱学森那代科学家一模一样的,对待工作特别负责。记得有一次他画了一幅二维图纸,被“老师傅”先后退回了十几次,“任何一处错误,如有一个错别字,一个符号写错了,或者有处细节有问题,他们都会立即抓着你改正,讲不清楚的就去档案馆查资料”。在刘若斯看来,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工匠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刘若斯发明了一句口号:“门不漏气,人不泄气,产品争气”。

  “对于当代航空人来说,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在我看来,现阶段,创新很能符合工匠精神的定义。不创新,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刘若斯告诉记者,三维数模取代了二维图纸后,每个零部件都可以参数化,传递给制造方,产品的研制周期缩减了一半。

  在刘若斯的内心深处,收藏着一个个令自己感动的小细节。他主动跟记者谈起55天舱门发图的那个夜晚,自己为什么会一边骑电动车一边笑。“不是因为把任务按时完成了,而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可以让心底的期望和梦想成真!

  最近,有一天晚上12点多,刘若斯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发现许多同事还在加班。“深夜里,你听不到其他声音,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每台电脑上,都显示着大飞机的各种角度、各种部件;每张年轻的面孔看上去都特别专注,特别可爱……

  所有的创新,所有的力量,所有的专注,都在静静地汇聚起来。中国商飞相关负责人表示,商飞选干部有三句话:想干事,给机会;能干事,给舞台;干成事,给激励。“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关键要素,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商飞人将涌现出更多的刘若斯,为中国大飞机事业的万里长征贡献光和热!

  先进典型是群众身边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为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发现更多基层先进人物和身边凡人善举,东方网(www.eastday.com)将开设网上平台,面向全社会征集市民身边的典型。市民在东方网首页点击“为身边典型点赞”栏目,上传人物相关信息和故事便可进行推荐。收到市民推荐后将认真遴选并进行报道,让我们一起为身边典型“点赞”,让身边“感动”感动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