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十年首扩容 119处风貌受保护

07.02.2016  08:50
昨天,张乐平、柯灵两位文化名人的故居修缮完毕,正式对公众开放。至此,两位名人故居与不远处的巴金故居一起,形成了文学名匠故居群落,步行10分钟就可以感受三位大家对中国文艺史的贡献。  柯灵先生生前所使用过的办公桌及写作用品被原样保存。袁婧摄影报道

  文汇报讯 (记者 史博臻)明德里、余庆里、瑞庆里……农历新年前夕,这些童年记忆里的石库门升格成为历史文化风貌区,这个春节,不妨带着一丝敬意,故地重游吧。昨天,市规土局发布了自2005年以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首次扩容名单,119处街坊、23条道路(街巷)榜上有名。其中以“大隐隐于市”的里弄住宅风貌街坊居多,在车水马龙之外,蕴藏着老上海永不飘散的风情。

  119处风貌保护街坊囊括了里弄住宅、工业遗存、大专院校、历史公园、工人新村、传统村落、混合型等7种类型,老码头、曹杨一村、桂林公园、复旦大学、四行仓库、杨树浦发电厂、徐家汇天主教堂等均被列入其中。不过,占“大头”的当属以石库门为代表的里弄住宅风貌街坊,黄浦、静安、虹口等中心城区申报的几乎都是这种类型。再加上西藏南路、陕西北路、番禺路等23条风貌保护道路 (街巷),基本涵盖了上海各个阶段的历史缩影。

  根据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所述,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指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风貌保护道路则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要素,包括沿线两侧第一层面建筑、绿化等所占区域。在风貌区核心保护范围内,一般不得进行扩建、新建活动;在其外围的建设控制地带,一切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都有严格控制。

  在新一轮上海总体规划纲要中,“注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此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氛围。市规土局表示,未来将会在单栋建筑保护和一般风貌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成片风貌保护”研究,对其所在周边历史风貌和环境的保护更具意义,同时也希望更多公众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