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十年 筑梦嘉园

24.03.2015  19:22

                                                                                                                                                      1、肇启
          2004年9月7日,位于嘉定区黄渡镇(现安亭镇)曹安公路4800号的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象,校区迎来了它的第一批主人——汽车学院、软件学院师生首批进驻校区。
          今日的成长源于昨日的奋斗。让我们将目光转向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更趋白热化。为此,国家提出了新一轮“科教兴国”战略,高校义不容辞成为实施和承担该项战略的主力军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推动更多知识产出、主动服务社会、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等,就成为了2000年前后一段时期高校的主要任务。而现有空间狭小、资源不足等问题迫使高校必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设新校区自然成为最重要的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大学为核心,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形成城市城区、工业园区、大学校区“三区联动”的局面,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的辐射作用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也为大学教学科研发展提供动力和资源,进一步促进大学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当时,上海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的要求,规划建设位于嘉定区的国际汽车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认为应当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规划,使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接轨,以国家和上海战略发展方向和新型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为学校未来发展争取空间和资源,并结合校区布局调整,通过学科交叉、整合和集成,建设和完善与产业链紧密连接的“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清洁能源汽车与交通装备制造”学科链。学校和上海市领导都不约而同想到:同济大学到嘉定建设新校区。于是,一张蓝图铺就,接下来就是创业历程。
          嘉定校区建设经历了筚路蓝缕的艰苦过程。时任校领导吴启迪、周家伦、万钢、李永盛、陈小龙等殚精竭虑,倾注了大量心血。校区建设指挥部、基建处、资产处、后勤集团等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认真履职,克服各种苦难,确保了校区基础建设的如期完成。
          在嘉定校区建设过程中,全校师生都自发参与进来,2001年,全校院系和机关为校区建设捐款,收到教职工捐款数十万元。2003年3月中旬,四平路校区200多名师生来到嘉定校区,冒雨种下了“校友林”,如今,这片树林已经桃李芬芳、硕果累累。沧海桑田,曾经的小河沟成为了今日碧波荡漾的同心河;曾经的养猪场转换成了今日绿草茵茵的大草坪;曾经的村办工厂,耸立起崭新的教学楼宇;千年古镇黄渡,而今迎来了年轻的莘莘学子。


                                                                                                                              ▲建设前的校区土地(荣家康 摄)

                                                                                                          ▲2001年9月28日,嘉定校区建设打下第一根桩

                                                                                                                                              ▲校区建设奠基仪式

                                                              ▲2003年3月12日,“爱校、兴校、建校——我为新校区作贡献”主题活动

                                                                                                                                                ▲建设中的嘉定校区工地

                                                                                                                                          ▲建成后的校区全景


                                                                                                                                                    2、星聚
          2004年9月,当第一批学生入驻嘉定校区的时候,整个校区还有大片工地,一些地方仍然坑坑洼洼……为防止师生发生意外,保卫处要求保安不间断巡逻,还派车护送晚上回宿舍的学生。时任校长万钢到校区现场视察时曾动情地说:“让同学们有一段与母校共同创业、同舟共济的经历,这可能也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财富。
          从嘉定校区毕业的校友们回忆说:“当时,我们都集中在校前区上课,晚上晚自习以后回宿舍,偌大个校园只有孤零零的几个人在那里走路,还是有点害怕。”“那个时候条件相对艰苦,没有图书馆,同学们就在临时图书室内阅读;没有运动场,同学们就在马路上运动、踢球,更不能奢望有今天这么多的餐厅了。”硬件虽还未完善,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环境正适合读书,少一些诱惑和干扰,正好用功苦读”。
          如果说嘉定校区的一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的话,那么如何更好实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才是真正的考验。人才成为关键因素。为此,学校筑巢引凤,通过建设高起点的学科平台,以富有吸引力的空间和舞台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高端人才。学校为了让领军人才能够入住嘉定校区,从住房、子女入学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解决难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学校特别关注嘉定校区青年教职工的实际需求,近期更是投入巨资在校区旁边购买了一批商品住房,作为人才公寓,为教职工提供更加有效的住居保障。截至2014年底,嘉定校区相关院系和科研院所已经汇聚了50多位高端人才,包括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等。这些高级人才的聚集,极大地提升了嘉定校区各院系和院所的师资水平,为促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
          大学的第一使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最基础工作是教学。嘉定校区离四平路校区较远,老师们去上课也很辛苦。为了做好教学和科研,很多老师扎根校区、以校为家。比如电信学院黄德双老师,数年来平均每个月都有20多天住在嘉定校区,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备课或为同学们进行指导。围绕卓越人才培养,汽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系很早就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一些列措施促进大学生成长。除第一课堂外,各院系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依托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竞赛等,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嘉定学子在国内外学生科技竞赛中屡获殊荣,比如汽车学院学生在全国节能竞技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学生在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大三学生受邀在韩国举办的“亚太通信会议”上作报告等。
          国际化办学始终是同济的一个优良传统。这些年,嘉定校区也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基地。例如中德学院已与20 余所德国高校和近30 家德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学院每年邀请逾50 名德方著名学者专家来院授课;中德工程学院教学课程中大三有30%、大四有100% 为全外语课程;学院每年有约85% 的大四学生作为交换生赴德国高校学习一年。2014年10月,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由中德工程学院联手德国公司共同建成。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进行中外联合科研攻关也是一种重要形式,如2013年由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佳教授与美国马里兰大学Hu Liangbing教授等共同攻关发明了“纳米纸”,制备出透明、可弯曲、可降解的半导体器件,向“纸质电子产品”迈出了重要一步。再如由我校方守恩教授团队和通用汽车中国公司、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三方合作开展的我国大陆首个“自然驾驶研究项目”,通过连续三年的跟踪监测和60位驾驶员的实际驾驶过程,收集车辆数据、驾驶员行为、道路环境等信息,从而全面系统地分析驾驶员的行为及事故原因,为降低中国交通事故提供对策。十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不断丰富,比如美国CMU大学音乐学院在我校设置了研究生招生点;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与新加坡交通管理局、新加坡交通学院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材料学院与新加坡Admaterials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建立研究生海外实习基地。这些举措,不仅有力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更使我校学生享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师资,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嘉定校区已有12个学院和多个科研单位入驻,有师生1.5万余人。今天,嘉定校区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成熟型校区,成为促进学校整体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增长点。

                                                                                                          ▲2004年8月11日,嘉定校区正式揭幕启用

                                                                                                                        ▲2004年9月7日,嘉定校区进驻仪式现场

                                                                                                ▲2004年9月7日, 汽车学院学生迁入嘉定校区

▲2004年9月13日, 开学第一天,来自柏林工业大学的Helmut Pucher教授在嘉定校区为中德学院02级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上课

                                                                                            ▲2004年9月13日, 开学第一天,学生在嘉定校区食堂就餐

                                                                                                                                            ▲嘉定校区升国旗仪式

                                                                                                                                                          ▲上课路上


                                                                                                                                                            3、铸器
          走在今日的嘉定校区,一幢幢教学科研大楼和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试验室俨然已成为校区的亮丽风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必定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学校在嘉定校区先后建起了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多功能振动试验台、磁悬浮试验线、轨道交通试验线等国内一流的实验基地,此外还有一批省部级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这些实验设施和基地的建成,有力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促进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上海地面交通工具中心于2008年底开工建设,是上海科教兴市首批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国家教育部科研平台的支持,建成后的风洞在地面模拟能力、空气动力测量精度、背景噪声和环境模拟的范围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风洞中心投入运营以来,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和高铁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中心在2011年先后获批“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013 年被纳入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
          位于嘉定校区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四座振动台总承载能力为200吨,它是当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型抗震综合试验室,不仅能对大型桥梁工程、生命管线、水坝、隧道等线状结构进行振动试验研究,还能以矩形振动台组形式对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体育场馆等大型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试验研究。投入使用一年多以来,已先后为泰州长江大桥、广东榕江桥、港珠澳隧道等大型建筑和工程进行抗震实验。
          这些高端科研平台不仅直接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也带动了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这些科研平台出了很多成果,吸引了一批高水平人才集聚到同济。比如汽车学院,从原来的一个系,变成了现在国内高校中学科实力领先的教学科研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上海市重点学科等。通过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在嘉定校区发挥“学科集群”优势,同济汽车专业实现了华丽转身,从“地方队”变成了“国家队”,这为学院和学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4年,由同济汽车学院牵头,有清华大学等其他8所高校参加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就是这种聚集效应的体现。
          近年来,嘉定校区各院系和院所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40多项。如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孙立军教授,不仅自己的科研项目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他还带起了一个学科梯队,该学科团队取得的一个个重大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和十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并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为推进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服务社会始终是同济大学的良好传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正是大学的功能之一。2003年8月7日,我校参与研制的“超越一号”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通过测试,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2008年7月,我校参与研制的北京奥运燃料电池轿车服务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承担起园区公共交通的使命,为无数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上海世博会上同济大学“一园八总”独占鳌头,这其中就包括嘉定校区的交通学院团队、经管学院团队和新能源汽车团队。最近,国内唯一低速磁悬浮线路——湖南长沙的低速磁悬浮已经开始兴建,而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我校磁浮交通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心。嘉定校区目前正在建设“同济科技园”,一些高新企业已经在校区周边入驻,未来,随着校区周边环境改善和业态调整的完成,嘉定校区将成为“三区联动”的又一个典范。

                                                                                                                                  ▲地面交通风洞中心试验室

                                                                                                                                              ▲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轨道交通试验线

                                                                                                  ▲多功能振动台进行泰州长江大桥的抗震减震实验

                                                                                                                        ▲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模拟实验平台

                                                                                                                                                      ▲嘉定校区图书馆

   
                                                                                                                                                                  4、弦诵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新校区往往在大学文化建设上处于劣势,为此,学校在嘉定校区着力强化了文化建设。
          经过全校上下的集思广益,学校历时两年完成了校区道路、楼宇、景观的命名工作。一批内涵深刻、富有寓意的名字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比如8 幢教学楼的命名充分考虑了建设时已编的英文字母 A、B、C、D、E、F、G、H的因素,中文命名时对应为拼音的首字母,遴选既有显著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又与大学追求契合的单一中文字“安、博、诚、德、迩、复、广、华”作为楼名。如安楼(A楼),取意《尔雅》:安,定也;《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以此命名,意谓“安宁”、“平安”、“安静”……为了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学校邀请吴国欣教授团队对楼宇、道路铭牌进行了专门的艺术设计,从而既实现同济精神内涵的传达,又实现外在的美观和统一。通过为新校区的道路楼宇景观定名,加强了新校区对同济精神的传承。
          学校各部门和院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育人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十年前,同学们反映校区的文体活动太少,课外生活不够精彩;十年后的今天,嘉定校区每年举办“嘉定之星”“迎新晚会”“社团嘉年华”“军训晚会”“院系风采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同舟讲坛”“嘉园讲坛”“光明讲坛”等系列讲坛等等,以及“嘉园杯”体育赛“同舟杯”龙舟赛“嘉驰杯”冬季长跑等体育活动;“光盘行动”“绿色达人挑战赛”“绿色嘉园主题日”等“绿色嘉园我先行”系列活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嘉定校区相关部门积极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理念,努力做好各类管理服务工作。比如为了进一步丰富饮食,嘉定校区食堂增开了“小炒部”“面包房”,可口的饭菜和面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为了方便师生出行,学校增开了校区到地铁站的短驳班车,并不断增加发车频率,实现了公交换乘的快捷化。为了提升校区医疗服务水平,学校扩建了新的校区医院楼,更增添了仪器设备,大大改善了师生就医。为了改进学生居住条件,学校又投入专项资金,修建了“朋园”宿舍区,焕然一新的住宿环境让学生生活更加舒适。此外,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嘉定校区专门推出了“筑梦家园”计划,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帮助同学们实现筑梦、圆梦。为了进一步优化校区管理和服务,学校先后在2012年设立了“学生事务中心”,在2013年设立了“教师服务中心”,两个中心构建了“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办事模式,实现了师生办事“一站式”办理。2014年,教师事务中心又推出了“老周热线”和“谱海平台”,从而使校区师生办事更加方便和快捷。
          环境优美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来访者对校区的环境文化和管理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无论是草长莺飞、鲜花盛开的春夏;还是落英缤纷、寒梅傲雪的秋冬;走在嘉定校区,清新的空气,如画的风景,年轻的学子,倒映在济海里的夜晚图书馆灯光……构成了百年学府新校区的迷人画卷。

                                        ▲2007年5月13日,百年校庆期间, “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演出在嘉定校区举行

                                                                                                                                          ▲学生社区文化活动

                                                                                                                                      ▲德国饮食文化周活动

                                                                                                            ▲第九届“嘉驰杯”嘉定校区迎新长跑活动

                                                                                                                                                      ▲诗意校园

                                                                                                                                    ▲嘉定校区军训阅兵总结大会

          十年,弹指一挥间,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十年,是回顾、是总结、是展望,更是期盼。同舟共济、追求卓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我们把嘉定校区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