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颛桥剪纸"培训惊呆小伙伴 老师会"醉剪"绝活

21.10.2014  07:18

  闵行区颛桥镇社区学校里,剪纸艺人李黛手拿剪刀,直接用一张不打画稿的红纸,剪出一个形态夸张、憨态可掬的小女孩的形象。李黛亮出的这手被称之为“醉剪”的绝活,令在场的小学生惊奇不已,也勾起了他们对剪纸工艺的极大兴趣,纷纷跃跃欲试。

  颛桥镇社区学校校长张萍介绍,在市教委终身教育处等单位指导下,颛桥镇社区学校多年来连续举办剪纸培训班,剪纸作品进社区巡回展览等活动。

  对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则采取“请进来、送上门”的方式,培养民间剪纸艺术的小小爱好者。

   中班小孩听了50分钟

  从浙江返沪、在颛桥定居不久的李黛,因为掌握不打画稿、能徒手直接在纸上剪出自己心中形象的“醉剪法”,也被社区学校引入课程。

  自小患白内障、虽做过两次复明手术,但视力依然不佳的李黛,自8岁开始剪出剪纸,经过长达20多年的研习,掌握了“醉剪法”。

  李黛还能一边剪纸一边演唱江南民歌小调,做到一心二用。

  在颛桥社区学校,除了社区居民,李黛还带了一批中小学生粉丝。

  今年暑假,镇妇联组织了30多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到文体中心,听李黛介绍剪纸知识,并动手学剪纸。“有一个小男孩,起初十分调皮,满房间跑来窜去对剪纸似乎没有兴趣。”李黛介绍说,当这位小男孩在她的指导下自己亲手剪出了一片树叶之后,兴趣大增,后半段的时间里,小男孩变得比谁都安静,不论是听介绍还是动手做剪纸,都非常投入和认真。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李黛感到欣慰。不久前,李黛前往君莲幼儿园,给中大班的小朋友们上了一堂剪纸的互动课。李黛一边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讲自编的童话故事,一边现场演示剪出了几只小兔子。

  令李黛没想到的是,将近50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始终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幼儿园的老师也很惊讶:“一般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超过30分钟。今天的表现太棒了!

   社区学校培养剪纸老师

  《颛桥剪纸》课程是市社区教育课程巧手纸艺专题联合教研室的推出的首门课程。

  闵行区社区学院社教办主任李国栋介绍,闵行区社区教育学院依托街镇社区教育力量,以开发、建设颛桥剪纸非遗特色课程为重点,带动了区域传统文化项目的整体性发展。

  在帮助非遗特色课程向中小学辐射方面,骨干师资培训是关键的一环。

  目前,颛桥中心小学专门开设有剪纸拓展课程,并编写了校本教材,君莲等幼儿园也开设有剪纸手工课。为了解决师资的问题,闵行区社区学院组织了“剪纸纸艺”师资培训班,由颛桥剪纸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周若妹等担任主讲教师。

   农民画等也成社区课程

  类似颛桥剪纸这样的传统文化在社区生根、向校园辐射的例子,在全市有很多。

  据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夏瑛介绍,徐汇区田林街道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现代社区精神”的特色学习品牌。在社区学校开设《老庄导读》《古诗词赏析》《中国画》《中国结》《越剧》《民乐》等系列社区教育课程,并辐射到区域内中小学校,形成田林小学“”文化、田林一小“”文化、西南位育中学“中和位育”等系列课程和企事业文化。

  据介绍,自2008年起,市教委每年评选的优秀社区教育课程和优秀社区教育资源中,有近三分之一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累计总数达到183门。

  其中既有区级社区学院推出的弘扬中华文明的中华经典进社区课程;又包括了各级社区学校推出的地方特色文化,比如嘉定的世遗竹刻、宝山罗店的艺术花灯、金山的农民画、长宁的西郊农民画、金山的打连厢等等;还有一批旨在提升居民人文素养的茶道课程、诗词楹联课程,以及传统文化系列、历史文化系列的主题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