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42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连续14年获奖比例超10%

09.01.2016  07:50

原标题: 上海42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东方网1月9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在北京举行,共授予302项(人),授奖总数比2014年减少25项。此次,上海共有42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4%,连续14年获奖比例超过10%。在上海的获奖项目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占全国的12%;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占全国的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1项,占全国的16.6%。在高等级奖项中,全国共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上海均有参与;共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7项,上海牵头完成1项,参与完成5项。

  基础研究领域获较大创新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也是创新链条的起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根本的是抓好基础研究。

  高温超导电性是凝聚态物理最前沿的问题之一,有重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价值。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家封东来教授领衔开展的“铁基超导体电子结构的光电子能谱研究”,率先发现新的一类铁基超导体的电子结构,挑战了之前的铁基超导主流理论。

  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占据战略地位,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实施禁运。上海交通大学张荻教授领衔完成的“航天用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突破了我国在该材料领域发展的瓶颈,设计制备出系列航天用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及构件,为“嫦娥三号”及“玉兔号”月球车为代表的探月工程、卫星、空间站和固体发动机等航天装备20余种典型型号提供高品质、轻质高强多功能铝、钛基复合材料及构件6000余件。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本次上海的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16项,占比43%,创新主体地位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态势稳固。

  上海建工是中国建设行业的龙头企业,60年来多次刷新中国乃至世界工程建设史上的纪录。本次公司总工程师龚剑领衔完成的“新型内置液压动力模块化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将技术创新放在第一位,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医用紧密结合的“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平台”:具备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参与制订了22项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标准,联合国内重点高校以及多家三甲级临床机构成立了“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获奖项目重视人才培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教授带领的“补肾益精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机制和推广应用”课题组通过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简称POP)的研究,形成“调和肾阴、肾阳”防治POP的整体观思想。该项目累计培养博士后33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86名,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建立了中医“肾主骨”研究创新团队,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建设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廖万清院士领衔的“重要真菌病的临床诊治与干预策略”课题组,历时14年针对重要真菌病病原学、分子诊断、临床诊治及干预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81名、硕士174名,主要成果已在全国33家医院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