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厅的声音世界一流”

06.11.2014  10:29

          “音乐厅像一件艺术品,声音世界一流,我很骄傲能率领乐团在这里演出。”音乐精灵、雅号“外星人”的指挥家杜达梅尔9月19日晚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献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出结束后,他兴奋地说。9月6日新落成的上交音乐厅揭幕音乐会以来,仅九月份就举办了4场音乐会,音乐人纷纷对音乐厅竖起大拇指。


                                                                                                                                    音乐厅的先天条件很不好
          众所周知,上海有很多音乐厅,但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建设一座世界顶级音乐厅,成为很多上海乐迷的期盼,也符合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位于复兴中路1380号,处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周围的保护建筑多达30栋,其中包括上方花园、克莱门公寓、黑石公寓、伊丽莎白公寓等。音乐厅需开挖的基坑面积达到1万平米,开挖深度达到15米,最近的历史保护建筑距基坑仅约8米,在软土环境的上海,如此近的距离意味着工程几乎不可能。更严峻的是,这些老房子多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成,结构多为砖木或砖混,基础薄弱、结构整体性差、变形响应敏感。还有,考虑到历史风貌区的面貌,音乐厅被设计成地上两层、地下四层的不封闭半嵌套式“房中房”坐落在基坑支墩上,像个大木箱的音乐厅南侧距轨道交通10号线隧道最近仅约6米,且音乐厅基坑与隧道线平行的长度达160米。
          这样的条件,如何建好音乐厅?
          音乐厅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与音乐设计师丰田泰久是一对多年的挚友,他们二人对建筑设计和音乐音质的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说,音乐厅空调的噪音必须在15分贝以下。要知道,世界上音乐厅的这项要求都在25-30分贝。”担任总协调的我校教师徐风介绍,一丝不苟的丰田居然为这件只有数千平米的音乐厅往返中国40余次,其中20次是自费的。
          前所未有的挑战太多,建设方又找到同济。
                                                                                                                作为特殊建筑,基坑的开挖是第一道难题
          上交音乐厅的设计者们都是国际顶级大腕:矶崎新的建筑方案设计、丰田泰久的声学设计不说了,还有英国人承担的剧场专业设计,都是好方案,但是如何落地,设计者们没有考虑太多,方案落地任务就落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身上。
          谈何容易,一万平米、挖深15米,万一有问题那可就是天大的事情!同济建筑设计院派出地下工程专家、副院长贾坚牵头攻关,团队先做地下水泥墙壁,那是以往的成功做法;再用隔离桩加固以防止微小扰动;还有全过程信息化监测监控,止水措施都得严丝合缝,尤值一提的是运用“时空效应”原理控制基坑开挖变形的种种措施。
          所谓“时空效应”原理是指基坑工程中土方开挖时,根据基坑变形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充分发挥土体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自身抗变形能力,限制土体流变变形,从而达到控制基坑变形的一种理论。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现场实测的基础上,设计院团队精心完成了设计图纸。“这对于‘时空效应’方法来说只算一个开头,大量的工作都在现场。”贾坚说,我们采取的是分层开挖的方法,这里土质软,极易导致土体滑移、基桩倾斜。除了严格按照2米的分层厚度操作外,每挖一层土我们都要召集建设、施工、监理、监测等相关单位召开一次专题工程会,对前一阶段的变形、土体内力、施工工况等数据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施工组织提出改进方案。“基坑开挖水平高,为隔离桩的布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施工方如是评价贾坚等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大型机械的轰鸣声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街区内。贾坚说,配合建设方、管理部门参加协调会,“我们拿出的是上海中心等大型建筑的噪声数据,第三方提供的数据,居民心服口服。不仅如此,我们还建议严格遵守施工时间,并建议在施工围墙顶部加装透光隔音屏障,效果不错。
          局促的环境约束反而激励设计出奇出新。黏土砖、灰砖、瓦片当然都是要呼应历史街区的环境;简约、轻盈、振翅欲飞的屋面造型,是为建筑更加“灵动”。可对于音乐厅来说,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量都在地下进行,主厅的最高处也仅17米,更加上建筑体量无法再缩小,但对于环境而言,螺丝壳里还是要做道场的,怎么做?同济设计力主音乐厅向后推移,前面留出一条软墙绿篱,高1.5米,建筑第二层又做出4.5米高的绿廊,“这样从街道对面望过去,石墙比例显著缩小并视觉上后退不少,这是因为绿化覆盖率超过了30%。种植的紫藤,明年就可攀藤开花了。”徐风说。


                                                                                                                                    如何保证音质,是难中之难
          音乐厅,最根本的要求还是听到天籁之音,可是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中建设音乐厅,能做到吗?为了保证音质,设计者把建筑设计成“全浮建筑”。当然是一个美妙的设计,可是,放在钢筋混凝土支墩上的建筑能保证呈现天籁之音吗?
          “箱型音乐厅是一座双壁空腔结构建筑,坐在隔震弹簧上,顶部是双曲面的拱顶,没支柱(甚至没有一根斜撑)直接落到墙上。”负责结构落地的我校设计师陆秀丽说,建筑重量都落在支座墩上,而墩子当然受到列车的振动影响。要想消除这种影响,就必须用隔振弹簧,但怎么用,用什么规格的?
          首先要做的就是到现场,测量列车到来时的振动影响。排演厅地下室距隧道壁最近处仅7.4米,最远处也只有13米,其振动影响对于一栋声音建筑来说不但大而且轻重不一。获得实地数据后,陆秀丽他们在计算机中输入建筑自重、弹簧刚度等参数,反复比较分析之后,最终确定108组承重弹簧。“因为建筑的重量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负重较多的支墩上,弹簧就相应增加,有的两个,有的多达3个。”陆秀丽说,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目前设置的隔振弹簧至少可减振20分贝,即可隔掉90%以上的振动。为了检验隔震效果,排演厅投入使用前,专门用目前最为精密的声学仪器现场测量,降噪结果超出设计预期。目前,数场音乐会下来,很多观众被问及是否感觉到振动,“振动?”“下面就是地铁。”“地铁?”大家一脸的惊讶,说“没感觉到”。
          保证音质的努力是设计师和同济的共同目标,但音乐厅的顶被设计成了马鞍形,如何确定马鞍顶各处的厚薄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靠同济设计。丁洁民带领的团队反复展开外形的试形:屋面形状与结构受力,当然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越轻越好,外形当然是越漂亮越好,最终就成了现在这种婀娜曼妙的中央下弯曲线。“屋面整体形成了中部薄周边厚的双层大跨屋面板,中部最薄处1.25米,周边最厚处2.1米。”陆秀丽介绍,这样音乐厅就有了一个浪漫的外号叫“月亮宝盒”。因建筑使用功能和声学要求,把排烟机放入双层屋面夹层里;为满足建筑声学要求,机房侧墙、底板及部分内隔墙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当华灯初上,玲珑纤小的音乐厅很空灵。
          为声音效果,同济设计做了很多。“水电风,样样都是瓷器上雕花的活。”徐风介绍,把锅炉房、空调机房、变电所、水泵房等设备都安排在垂直于非音乐厅空间的下方各楼层中。主设计方的要求严、细到什么地步?空调管子密封用什么材料、如何密封都得丝丝入扣不走样;空调噪音更是只能在15分贝以下,这是空调行业没听说过的要求。“按照这个要求,空调线路、出风方式都得改,我们做到了。”徐风说。
          细节设计上,同样为减少噪声下足了功夫。“为避免电器设备固态传声对音乐厅内部形成干扰,我们将电器设备管线改为软连接。”电气工程师王坚介绍,探测烟雾的电机室内采样的轰鸣声必须消除,我们做了特殊设计把它放到了室外。声音设计师丰田对空调管线入室的走向、长度,甚至转几个弯,都有极严苛的要求,我们不但做到了,还把日后检修也预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