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传承人日渐年老 传承人培训班报名火爆

20.08.2015  11:53

  据《劳动报》报道,传承人日渐年老、后继无人,是近年来不少非遗项目普遍遇到的困境。日前,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并在全国范围确定了23所试点院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培训试点院校相继开班,近150名非遗传承人及资深爱好者齐聚沪上“充电”一个月。据悉,由于报名热情高涨,两所院校的学员人数都超额了。

  46岁的学员姚琴华是苏绣的传承人,从事刺绣的30多年里,她用坏了200多根绣花针,使用的花线长达500公里。姚琴华说,她们这一代绣娘多在35至50岁上下,“我最多再绣20年,年纪再大,视力下降,就出不了精品了。”而当下让她最为揪心的事就是技艺后继乏人。在苏州镇湖的工作室里,十几名徒弟跟着姚琴华学习苏绣技艺,这些徒弟年龄也多在30岁以上。“苏绣手艺需要时间的积累,没几年功底根本谈不上入门。”姚琴华说,如今年轻一代的女孩们很少有耐心学苏绣。曾经有女孩打听了收入后摇摇头告诉她,我出去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抵这里几个月。姚琴华的困惑在班内学员间引起不小共鸣,后继无人成为许多非遗项目普遍面临的困境。

  非遗传承到底怎么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项目负责人姚诞表示,“非遗之所以走得不太好,因为过去局限于家族,或者很小的人群作为受众,这样会越走越窄。现在培训班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给他们打开视野,同时增加一点师父那里学不到的知识。”所谓“师父那里学不到的知识”,指的是对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还有许多工艺大师的案例介绍。对于平日埋头各自技艺的传承人来说,这些课程都让他们大开眼界。工艺美院最初的培训方案中打算招收60人,最后实际录取了74人。另一所试点院校上大美院最终录取75人。

  更令主办方和传承人欣慰的是,不少80后、90后出现在培训班内,让他们看到非遗传承的新希望。这些年轻一代的思路更为活跃,他们设想着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广传统非遗项目。“80后”云南姑娘刀向梅是花腰傣刺绣工艺的传承人,近年来,当地手工艺协会为这项技艺打开了商品市场化的道路,在最近的培训中,刀向梅开始酝酿着通过开网店“吆喝”传统技艺,“这样让我们守着传统文化也能有饭吃。

  在寻觅年轻一代传承人方面,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还首创了工艺传承大师班人才培养模式,应届毕业优秀学生经过双向选择,进入大师工作室,由工艺大师集中一年时间领衔教学,强化传统技艺和工艺文化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工艺美术高端人才,传承国家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学院通过此模式,已成功培养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