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告日覆盖10万人次 吸引力不输商业广告

16.02.2015  09:43

  “‘低头族’,快抬头看看地铁拉手,上面的本帮菜照片会让你流口水,民俗画里是不是还有你儿时的记忆?”这几天,上海群艺馆和上海地铁推出的这条微信,刷上了不少地铁乘客的手机。

  春节前夕,地铁8号线和10号线的两辆01号列车,分别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展现“笔尖上的上海”和“舌尖上的上海”两大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41道上海本帮菜的照片、40幅上海特色民俗绘画首次集体亮相地铁,将这两趟“上海非遗文化专列”装点得年味十足。据悉,每天有总计10万人次踏上这两趟上海非遗文化专列。一位非遗保护学者表示,用地铁公益广告承载非遗,是希望更多人知道,非遗距离我们并不远,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平凡的衣食住行之中,有一种艺术叫生活。

   吸引力不输商业广告

  上海地铁车厢的广告位可谓寸土寸金,此次推出非遗主题公益广告,风头不输靠创意取胜的商业广告。不少习惯在车厢里看手机的“低头族”,抬头的时间长了不少。非遗的魅力在哪里?

  “谚语也是非遗,这我是第一次知道。”一位乘客说,看到地铁拉手上的非遗“沪谚”,就会忍不住试着用上海话读出来。比如,“瞎子吃馄饨——肚里有数目”、“瞎眼猫捉着死老虫——碰巧”、“落苏开黄花——变种”……用沪语读出的沪谚,既别有一番韵味,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市井趣味和生活智慧。

  “非遗不意味着过时和陈旧。”有非遗保护学者说,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读出来的沪谚,恰恰说明了非遗的的吸引力。“搭乘地铁的新上海人不少,这种流动带来的活力,和非遗相映成趣。”学者表示,尽管“沪谚”定义中的语言被限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之内,但是上海话本身就融入宁波、扬州等地方言,还融入了英语等外语。语言因人而变,因交融变得更加智慧。学者表示,沪谚虽然通俗却不庸俗,而且很可爱。用上海话说,沪谚的很多比喻很“煞根”,但是却导人向善,对人充满善意。

   非遗”戳中记忆中的温暖

  “上海非遗不少,但是真正为上海市民知晓、了解的并不算多。上海的地下交通人流量大,在春节期间推出这组非遗公益广告,既增加了年味,也是非遗推广的一种尝试。”申通地铁相关负责人说,利用乘车的碎片时间,向乘客尤其是那些“低头族”展示非遗文化,正是希望告诉大家非遗不仅是记忆的一部分,更是生活的片段,“非遗或许会让乘客停下匆匆的脚步。

  10号线“舌尖上的上海”列车上,每个拉手都印上了本帮菜的照片。八宝辣酱、冰糖甲鱼……41道菜肴包括6道点心、10道冷菜以及25道热菜。上海本帮菜发展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并于去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乘客说,这些照片似乎在提醒她,爸爸妈妈做了一桌子饭菜,记得早点回家。

  8号线“笔尖上的上海”列车中,则展出金山农民画、西郊农民画、松江丝网版画、吹塑纸版画各10幅。这些画作色彩浓艳,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有的展现乡村生活一景,有的描绘了自然风光,还有的以节日风俗为主题。一位乘客说尽管不懂艺术,但是这些民俗画让人喜欢,“不因为别的,正是因为其中画的是记忆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