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读书”,是这里共同的“密码”  

20.04.2015  14:10

“静心读书”,这是“思南读书会”第62讲——2015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的主题。距离14时活动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排在队伍前面的几位读者已经讨论开了。“‘静心读书’说得对,社会风气比较浮躁,读书能让人沉静下来。”退休老师老陆12时不到就到“思南文学之家”门口排队。他身后是从无锡赶来的陈建奇,“静下心来读书才能读进去,最好还有人指导一下。”
  周六乘高铁来上海,对陈建奇来说已是寻常事,“上海的阅读氛围好,活动多,我顶喜欢上海的作家,喜欢‘书香上海’。”排队时间的交流让爱书人交上了朋友。老陆提醒陈建奇,“你喜欢的赵丽宏老师来了。”活动嘉宾、作家赵丽宏快步走来。陈建奇一声呼唤,读者与作家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读书会让写书人与读书人交上了朋友。
  由市新闻出版局、市作协、黄浦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思南读书会”去年2月15日创办以来,每周六固定时间与读者相约。本周的特别活动由曹雷、赵丽宏、秦文君、陈丹燕、金宇澄、滕肖澜等艺术家、作家朗诵经典文学作品。带着6岁儿子来的朱女士说,孩子虽还不能自己看书阅读,但想让他感受阅读的氛围。
  曹雷朗诵的是普希金长诗 《叶甫盖尼·奥涅金》,并向读者介绍,译者是上海老翻译家冯春。坐在第三排的一位老先生站起向读者致意,那正是81岁的冯春。曹雷读完,掌声雷动。她向冯春坐的方向致意,翻译家也举起双手轻轻鼓掌,由阅读勾连起的重逢格外动人。
  陈丹燕朗诵的是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她说,想用这部现实主义力作向城市书写的传统致敬。“作家和读者的交流本来只通过纸笔,这样的机会对双方都是惊喜。面对面的交流,让作家实际地感受到寂寞工作的意义。”
  爱书,是台上台下共同的“密码”。上台朗诵的作家手中的书页几乎都已泛黄。朗诵巴金《随想录》“愿化泥土”片段的赵丽宏带来巴老签赠给他的书册,“这薄薄五册,记录了巴金对历史、祖国、生活的思考和情感。读《随想录》既是纪念巴老,也是表达所有作家对祖国、民族、人民、生活的思考和情感。”
  秦文君朗诵安徒生童话 《海的女儿》,“第一次读《海的女儿》还是开明书店上世纪40年代出的版本。上山下乡到黑龙江,一场大火烧掉了帐篷里所有物品,也包括这本书,但那份纯净、美和爱的力量让我终身受益。”金宇澄读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 片段,“这本书是我1973年在黑龙江插队时买的。”
  朗诵冰心《致小读者》片段的岑玥是“思南读书会”的“年度读者”。家住莘庄的岑玥通过网络征文与其他5位读者分别成为“思南读书会”的“年度读者”与“年度荣誉读者”。“40后”到“80后”的爱书人几乎每周都会在“思南读书会”相聚,成了线上线下的阅读伙伴。“荣誉读者”许树建发起的“思南读书会忠实读者”微信群中,大家经常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最近在看什么书?这周六去‘思南’吗?”
  压轴登台的李野墨朗诵《平凡的世界》。上世纪80年代末,路遥的这部长篇小说正是通过他的演播在电波中传遍全国。朗诵时,投入在小说情境中的李野默几乎哽咽。台下的不少人也已泪光闪烁。“不仅是我读给读者听,我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输送。一段朗诵,一次读书会,也许无法让人领略一本书的全貌,但至少有可能勾起阅读的兴趣。”
  “静心读书有时是寂寞的,在读书会这样的场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爱书人就能找到同道。”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阅读本质上是个人的、分散的,而阅读活动带给读者和作家的温暖与激励,正是建设“书香社会”的一种载体。“散布在全市各角落的读书会、阅读活动就如城市的灯火。如何进一步提升阅读活动质量,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点点灯火连成网络,读者的热情就是对我们的鞭策。”

 

(《解放日报》2015年4月19日第1版  记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