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致力于打造国际创新创业活力区

27.12.2016  00:05


  本月中旬,来自静安区的一家新兴众创空间干了一桩牛气爆棚的事儿———集聚30多位众创空间技术大咖,组团飞赴美国旧金山湾区,展示最新技术及项目创新,促进国内外技术交互和优质资源共享,练就企业在全球“呼朋唤友”的能力。

  截至目前,有20家众创空间品牌及孵化器在静安区安营扎寨,共计31个点,占比全市领先。有意思的是,当社会资本依旧热衷追逐“会讲故事”的众创空间时,致力于构建“国际创新创业活力区”的静安区却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另一拨”———那些拥有“造梦能力”的空间,即拥有更专业服务能力、统筹嫁接资源能力,以及协助创新孵化能力。

  为此,静安区将率先为众创空间“做减法”:构建专业评估体系,重在考量众创空间的专业服务能力、孵化成效,避免低端化集聚和同质化竞争,公共资源也将优先向“造梦能力”强的空间倾斜。与此同时,在提升创新孵化能力、对接国际资源上努力“做加法”。

  调研报告的“痛处”闪闪发光

  全球众创空间鼻祖WeWork连续在延平路、威海路布点扎寨。在这个全上海商务成本最高的区域,他们的“工位”还未声张就已满租。

  “WeWork真正的价值在于其空间背后的庞大社群。覆盖全球的数万用户,代表它链接着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静安区科委主任林晓珏解释,“在这里办公,意味着你更有可能‘迎面撞上’所需要的资本、风投、同行,甚至各方智囊。

  静安区科委的办公楼层内,主任办公室挪到了走廊最前端,“服务的桥头堡”这样的理念也同样被植入涉及众创空间的工作中。

  林晓珏手头就有一份委托第三方所做的全区众创空间调研报告。报告直指的“痛处”却在林晓珏眼前闪闪发亮。调研显示,由于大部分众创空间兴起于2015年,扩张快,但运营时间短,多样化的金融投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等服务体系还很不成熟。目前绝大多数众创空间以联合办公形式存在,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利润来源仅限于租金,包括业内排名靠前的P2、方糖小镇等知名空间,其租金在营业收入中占据绝对比重。同时,企业对于众创空间的期待还很高,比如对外合作、技术支持、共享资源、财务及人事代理等。

  以“创客登陆”刺激双创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快被挤炸了的微信朋友圈。

  静安区内所有众创空间负责人都被区科委拉进了同一个微信朋友圈。

  最近,有两家众创空间分别得到了数千万元的风投注资,圈内一片欢欣鼓舞。而静安区却盯上了其他几家“野生”空间。

  其中一家名叫XNode。与别人“卖工位”不同,XNode吆喝的是强大的全球资源服务能力。这一空间集聚着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的创新创业团队,外籍人员占比高达60%,并先后与韩国D.Camp、日本武士阵、芬兰国家创新局Tekes、瑞士科技文化中心Swissnex、法国CapDigital等数十个孵化器和孵化机构建立密切合作,举办了百余场高质量的创业分享活动。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该空间启动“中国技术日”系列活动,呼朋唤友、集结大咖,主动走出国门,先后赴美国、日本分享技术和项目创新,顺便“圈粉”吸附各类资源。

  本土创客走出去的同时,澳大利亚“创客登陆”计划也落户XNode,将由XNode为项目团队提供加速支持,包括孵化期间的专属导师、市场情况分析、融资准备辅导等更为精准的服务。

  目前,XNode的租金收入占营收的比重下降到60%,40%来自空间提供各类服务的中介费用。更有个别同行,租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下降到50%,另50%来自空间技术孵化器收费。

  “这才是未来的竞争力。”XNode首席执行官周炜说,众创空间要有能力在全球谋布、统筹资源,打造从线上到线下的创业生态系统。

  打造国际化众创空间集群

  目前,区域内个别众创空间已开始输出创新服务,比如主动对接大企业,提供嫁接创新资源的高水准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二次创新。

  据透露,静安区一方面将设立评估标准,锻炼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创新孵化能力;另一方面,搭建多个平台,对接国际资源,打造国际化众创空间集群,比如:将组建众创空间联盟,加强区域众创空间行业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聚焦有溢出潜力的众创空间,吸引资本力量参与和支持。

  建立国际创客学院,聚焦紧缺的前沿技术路线、技术需求分析、技术营销和并购等领域,加大对相关技术经纪人、天使投资人和社会服务人的培训,加强创客之间沟通交流,集聚区域内丰富的专业人才资源。

  依托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公共机构,加强与新车间等品牌空间合作,探索设立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优化、产品中试等为一体的开放式静安创客实验空间。鼓励市级平台和区域内高校、企业和顶级众创空间向创业者开放共享精工实习基地、仪器设施、专业技术服务、加工车间等资源设施,实现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资源的高效配置。

  开展国际创新孵化交流,定期开办国际创客路演活动,加强与海外创客基地或创客团队的互动交流。探索建立离岸离地创新创业基地,实施硅谷式双向孵化模式,为中外创客团队搭建全球资源的桥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