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档案馆进一步优化民生档案数据和类型
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们清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最终也要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为进一步提高民生档案查询服务效能,静安区档案馆开展民生档案专题再挖掘及数据核查工作,拓展馆藏民生类档案资源,把好数据质量,提高检索精度,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精准的查档体验。
静安区档案馆现有民生类档案专题20余个,牵涉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婚姻登记档案、独生子女档案等一些利用频率很高的档案类型。同时,近年越来越多的市民需查阅早期支边、支内、支疆,及通过顶替、单调、对调等方式回沪的民生档案。针对这类利用频次明显提升的档案类型,区档案馆从馆藏资源中再挖掘、再排查,整理出“新疆上海知青调剂农场审批表”“静安区劳动局外省插队知青回沪审批表”“市农职工商调审批表”“跨省市商调、单调、对调审批表”等各类人员回沪档案资料。
近日,一位郑姓市民因办理公证需调其来沪档案,但由于年代久远忘记因何政策调回上海,只记得于1984年回沪照顾其外祖母。工作人员在知青子女入户专题中检索无果,遂在原静安区1984年跨省市单调审批档案中逐一排查,找到了当事人的相关回沪档案。该档案完整地反映了郑女士父母1972年全家随厂内迁贵州遵义,1984年劳动局将郑女士从遵义调回上海照顾其独居外祖母的前因后果,在查询档案的同时也替当事人找回了宝贵的记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近30年时间里,有大量的上海家庭和个人因支边、支内、支疆等历史原因内迁支援建设,后又根据国务院相关政策陆续返沪。而档案层面对于这段历史的专题收集和整理又相对有限,后期区档案馆将根据上述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分,并整理成相应的民生档案专题,改变之前此类名册型文书档案检索过程繁琐不便的情况,提高档案的查询效率和精度。
由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各类民生档案原始材料均为手写登记,在档案条目著录的时候难免因字体识别困难产生各类错误,为民生档案的查询和后期档案数据的智慧化应用增加了难度。因此,静安区档案馆针对高频利用的民生类档案再度开展数据核查工作,配合平时查档过程中发现数据错误即改机制,尽最大努力完善民生类档案的数据质量,避免因错而无法检索的情况发生。
(静安区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