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教育局创新教学平台建设 助推区域个性化教育

04.09.2015  14:53
      作为全国C20慕课联盟(地市教育局)发起单位之一,静安区教育局积极运用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力开展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有效教学形式的实践探索,积极打造符合静安教育特征的教学平台建设,助推区域个性化教育。 

一是力求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变革教与学的有效方式。充分借助慕课和翻转课程等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索,静安区各学校将课堂变成了师学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学习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过程中,课堂和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成了答疑解惑、运用知识的场所,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比如,育才初级中学积极探索不同学科融入视频学习的“茶馆式”教学;市西中学积极探索思维广场中的教学方式;一师附小积极探索如何将翻转课堂与愉快教育的学习设计结合等等。这些探索具体的方式方法不同,时间上既有课前先学,也有课上在线学;教学资源则包括了视频、图片和文本;教学方式也涵盖了提供导学单、任务单等多种方式;学习活动的形态更是多样。但共同点是凸显了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开放和人际人机互动多维的特点,学习者个体的疑问、需求、多向互动成为了教学活动组织的中心,课堂上更多的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对话式教学,教师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学生,学生个性化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关注和较为充分的体现,教师的“教”真正成为了一种帮助和支持,成为了引导和陪伴。

二是努力突破群体集中授课的局限,探索精准的个别化教学。针对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精准的、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也很难即时判断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情况,区内各学校积极探索依靠信息技术积累学生学习的各项数据,甚至以后台大数据挖掘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动态评估和针对性跟进。比如,区教育局在全力推进的“社会性和情绪能力”课程中,教师运用他们自主设计的软件在课堂上就可以及时捕捉孩子们学习的即时变化轨迹,教师指导具有了极强的针对性和即时性;育才中学尝试在试卷讲评中,根据试卷分析、课堂讲评时学生的反应以及后续跟进要求等,三次制作和推荐视频,各类学生都可以在这三个环节中找到自己的所需。同时,育才中学还配套开发了“个性化学业诊断系统”,通过每个学生留下的学习轨迹形成个性化诊断报告,帮助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而教师在该系统的帮助下也可以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是积极突破学校个体力量单薄的约束,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静安区教育局积极克服单个学校力量不足的约束,集聚区域教学资源,依靠慕课的资源建设平台,构建区域内校际学习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比如,静安区生命科学教师团队全力打造了“二次学习”平台,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和有效指引,营造依需而学的学习资源建设机制;静安区实验小学和上外静小建立了英语学科的个性化学习互动平台。另外,区内还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在线学习课程,如上外静中的网络英语互动课程、培明中学的在线英文写作课程、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的美术课程电子书架、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书法在线学习课程等。静安区教育局通过慕课建设为这些在线课程的共建和分享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并在区域范围内推进课程资源共享、跨校选修、学分互认机制建设,丰富了静安区基础教育的课程形态,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