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周奕洲:用所学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图]

04.04.2018  22:22

人物白描 :周奕洲 凯原法学院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2015级硕士研究生

六年前,她找寻到了热爱的法学专业,自此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六年后,她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志愿从基层起步,以更直接的方式用自己所学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结缘法学,初尝研究喜悦

研究生阶段,感怀于师友们在学术和实务上对专业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她选择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专业知识积累和科研能力的锻炼上。她十分享受在图书馆畅游书海的时光,也珍惜每一次在课堂、食堂、操场、走廊上与师友探讨问题的机会。除了认真修读培养方案上所要求的课程,课余她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讲座、学术论坛、读书会以及学习会,聆听师友们的报告,紧随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不断开阔眼界,督促自己思考。在与师友们的讨论与切磋中,她感受到了思想碰撞的乐趣,产生了许多问题意识,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研一结束时,她从平常的判例研读学习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行政诉讼中履行法定职责判决的具体化程度,并决定将其作为学位论文的主题,希望通过梳理我国司法实务中的典型案例来探究“判决被告履行”这一规范的内涵,提炼在认定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后,法院作出不同具体化程度的履行判决所遵循的标准。同样,围绕这个主题,她以某一典型的个案为观察对象,撰写了论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在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她先后面临案例搜集、观察角度选择、框架建构等困难,每当产生想要退缩的念头时,她总会想起导师的鼓励和鞭策,“只有经过这种炼狱般的磨练,才能在学术能力上有个实质性的飞跃,不辜负两年多的研究生时光。”正是在与师友们的反复探讨下,在思路不畅的焦虑、茅塞顿开的豁然与灵感涌现的欣喜中,她坚持着高标准,一点一点地推进论文写作,在专业能力和心态上都获得了成长。    

最高法实习,感悟家国情怀

实践出真知。在注重理论积累的同时,周奕洲也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研二下学期,经过学校推荐和最高人民法院选拔,她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三批法律实习生项目,在国家赔偿委员会办公室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实习。通过法官的指导以及自主研读、梳理和归纳,她逐渐掌握了国家赔偿理论、锻炼了法律思维和办案技巧。    

国家赔偿工作担负着化解职务侵权造成的社会矛盾、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兑现宪法关于保护人权原则的重任,也常常受到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在赔偿办实习的过程中,她真切而直观地体悟到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官们所作的努力。她曾见过法官连续几个小时在电话机旁耐心聆听当事人的诉求,见过法官忍着饥饿在午餐时间会见远道而来的当事人,也见过他们为草拟一部司法解释或合议一个案件而唇枪舌剑,只为在保证法律适用正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轻当事人的负担,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从每一宗案卷材料的合理排序,到每一份申诉材料的仔细审查,从每一个字词乃至标点使用的严密斟酌,到每一个盖章位置的细心考虑,这些细节之处无不浸透着法官们令人动容的敬业精神。    

十八年磨一剑,终现真身。愿持此剑者,刚正不阿,慈悲为怀,为冤屈者斩断孽缘,指向新前程。愿世间无冤,愿天下无赔。”这是一位参与了《关于办理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起草工作的法官的感慨。正是受到这种情怀的鼓舞,她总是秉持着严谨、细致的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最终获得了“优秀法律实习生”称号。    

志愿选调,贡献才能与青春

站在毕业当口,她也面临着就业的选择。在上海这座澎湃着商业浪潮的国际化大都市,她曾尝试与了解过商业律师、公司法务等职业,但在求职的过程中,内心有个声音始终告诉她,那并不是她喜爱与适合的职业。“兴趣的标准更稳定,利益的标准不长久。”一方面,相比起商业事务,她天然地对公法、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知识与工作更感兴趣;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她深知依法行政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她希望自己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维持生计的“饭碗”,更应当是一份能够将自己的专业所长切实地运用到工作中、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推动社会治理相融合的事业。    

在她眼中,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能够在上海这座城市亲身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吸引力的事。因此,她决定听从内心,加入选调生的队伍。通过层层筛选,目前她已顺利入选2018年度上海市选调生项目,志愿从基层起步。她将牢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用自己的才能和青春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以人民公仆的身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