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可以成为亲子关系修补期

16.05.2017  15:47

  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开始提前出现青春期叛逆。现实生活中,夸大了青春期的“负面形象”,结果家长一谈青春期就色变……5月12日晚,在“2017特级教师开课啦”第三讲中,普陀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原主任、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陈镇虎,与家长、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寻找学生生命成长的密码。

  在2015年、2016年成功举办12场“特级教师开课啦”公益讲座的基础上,今年市教委、解放日报、上海图书馆再次联手推出7场系列公益讲座,由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和上海教育新闻宣传中心承办。

   青春期不是危险期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对话,比如,妈妈说:“今天给你蒸了一条大甲鱼。”孩子很欣喜:“哇,我好喜欢!”“你要对得起甲鱼,下次考个第一名。”再如,妈妈想和孩子谈心,“今天咱俩谈谈心,好吗?”“好哇!好久没有和你谈心了。”“听说王阿姨家的小韩数学考了100分……”孩子转身离开,甩下一句“那你认她做女儿吧!”不经意间,亲子的小船说翻就翻。

  有家长担心,青春期是危险期吗?在陈镇虎看来,青春期连接童年期和成人期,既是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变化迅猛的黄金时光。处理得好,青春期可以成为亲子关系修补期、助推期。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异性有好感,有了生命主体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提升,对什么不再轻易盲从或依附,喜欢仰望星空、憧憬未来,向往自主独立的自由空间。但青春期往往被过度妖魔化,夸大了青春期的“负面形象”,使家长焦虑担忧,设卡防范。

  如何让青春期阶段的亲子小船变成和谐的巨轮?陈镇虎建议,家长和老师要转变观念,回归教育的本原。其实,青春期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科学认识青春期,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对接孩子的话语体系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使用他们的特殊语言体系,家长可能读不懂。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做到“亦师亦友”,成为人生的导师,让孩子信赖,受益终生。

  “青春期会给孩子带来新的特点,但家长绝不能把特点当成缺点去纠偏。”陈镇虎说,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异性有感觉,如果家长真的把这个特点当缺点去纠偏,结果一定是剥夺并阻碍孩子健康成长。当该到谈婚论嫁时,孩子不能也不会接触异性,家长必定后悔莫及。

  陈镇虎提醒家长,先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学会多微笑、多倾听、多沟通。家长应学习对接孩子的话语系统,避免语势太强、语调太硬,提高自己的话语体系与孩子话语体系的投缘度,让孩子在家长的话语中充满获得感。

   变监护为陪伴和守望

  一家人一起吃晚饭,理应是最好的亲情交流,但吃饭时间变成了家长批评孩子的固定时段。其实,晚饭时的谈话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分数。一位孩子就读民办初中的妈妈很焦虑:孩子刚进预初六年级,每天功课都要做到22时,家长不时进房间问孩子要不要喝水,令孩子反感。事实上,这位家长比孩子更焦虑,不经意间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了孩子。

  不少家长还是习惯性地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已经变化了的孩子,总是以恩赐者的身份打“悲情牌”,或以道德评判者和责罚者的身份打“强势牌”。当下,很多家长单方面扩大和凸显了“”的作用,并将之曲解为监视、偷窥等,严重伤害了本应有的亲子和谐。

  陈镇虎建议,家长要改变行为,正确理解“监护人”的角色定位。如:变监护为呵护、陪伴、守望,扩大“”的一面,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青春期孩子,同时改变居高临下、简单粗暴的权威型或惩罚型教育。当家长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亲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