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文化选择多元

16.10.2015  17:02

近期,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开展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查,并对青年受访者文化生活、传统文化认知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全部3360个调查样本中,35岁及以下受访者(即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本文简称青年受访者)共计1238位,分布于全市17个区县,涵盖不同学历、居住区域、收入水平,对本市80、90后青年群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人数(人) 比重(%)
合 计 1238 100.0
按性别分    
602 48.6
636 51.4
按文化程度分    
  初中及以下 96 7.8
高中(含中专、技校) 249 20.1
专科 361 29.1
  本科及以上 532 43.0

一、青年群体文化生活代际特质鲜明

1.活动形式:一多三少

调查显示,青年群体在日常文化活动具有较为鲜明的代际特征。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多,看电视和听广播的时间少,健身锻炼时间少,阅读书刊报纸时间少。

上网多。调查显示,非工作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受访者占青年群体的比重达58.3%,高于35岁以上群体30.1个百分点。其中,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青年受访者占34.6%(见图1)。

看电视和听广播偏少。相对而言,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减弱,55.6%的青年受访者每日看电视、听广播不到1小时。超过两小时的仅占17.7%,低于35岁以上群体29.4个百分点。

健身锻炼少。调查显示,每日健身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的青年受访者占42.0%,低于35岁以上群体9.4个百分点。仅有9.7%的青年受访者运动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另外,有21.2%的青年受访者表示每天几乎没有体育健身活动。

阅读书刊报纸时间少。调查显示,青年受访者中,每日阅读书刊报纸1小时及以上的仅占13.6%,30-60分钟的占29.6%,小于30分钟的占56.8%。

图1      青年受访者日常文化活动时间

2.参与方式:注重个性

在问卷列举的六类文化活动:看电影、观看演唱音乐会、观看展览、参加艺术培训、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中,有42.5%的青年受访者表示投入时间最多的为看电影,高出35岁以上群体约30.0个百分点;而35岁以上群体投入时间最多是社区文艺和广场文化活动(占比38.7%)等群体活动,比青年受访者高约20.0个百分点。

从各类公共文化场所使用频率来看,逾八成的青年受访者每年看电影若干次;约六成每年去图书馆若干次;约五成每年参观几次博物馆、展览馆;约三成每年去音乐厅、剧院欣赏演出,比重均明显高于35岁以上群体(见图2)。然而对社区文化中心、公园绿地、体育健身馆等的文化场所,每周去一次以上的青年受访者比重则低于35岁以上群体5.0~10.0个百分点。

图2      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使用频率

3.参与意识:主动积极

近年上海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广大青年的关注与参与。调查显示,青年受访者知晓和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35岁以上群体。青年受访者知道旅游节的逾九成,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市民文化节、全面健身日等文化节活动的知晓率均超过八成。从参与情况看,青年受访者参与率最高的是旅游节,达到34.4%,全民健身日、市民文化节的参与度达到20.0%左右。除全民健身日外,其余活动的参与度均高于35岁以上群体。

二、传统文化理念受到广泛关注

1.普遍认同经典传统思想

调查显示,在问卷列举的八种带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思想表述中,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外,青年受访者对其他七种表述的认同度均高于35岁以上群体(见图3)。“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标志的经典表述获得青年受访者的广泛认同。

图3      传统文化思想论述的认同度

注:认同度计算方法:按照主观认证和感受,请调查对象对各种传统思想和论述进行“认同”、“部分认同”、“不认同”、“不知道”四项评价,前三项分别赋值100分、60分、0分,“不知道”不计分,进行量化计算。

2.传统文学了解更为深入

传统文学作品、经典著作受到了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调查显示,在问卷列举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论语》、《三字经》等6部中国传统书籍中,青年受访者的知晓率、阅读率和精读率均普遍高于35岁以上群体。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率均超过六成,精读率在10.0%~20.0%之间。

3.繁体字识读度更高

调查发现,虽然繁体字没有列入学校课程,但是通过境外引进书籍和网络阅读等途径,不少青年受访者或多或少都认识繁体字。青年受访者中有91.4%认识繁体字,比35岁以上群体高出8.4个百分点。其中,有44.8%的青年受访者表示认识较多的繁体字,仅8.6%的青年受访者表示不认识繁体字。

三、传统文化影响相对弱化

1.逾五成青年受访者表示传统文化影响相对较小

调查显示,有44.7%青年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世方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大或较大,比重低于35岁以上群体6.9个百分点;四成青年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影响一般,11.0%认为影响不大,另有3.4%认为没影响(见图4)。

图4      传统文化对青年受访者的影响程度

2.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偏少

在问卷列举的14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形式中,除传统文学作品和国画书法两项,青年受访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低于35岁以上群体(见图5)。对戏曲民乐和中医等传统文化分别有55.8%和41.6%的青年受访者表示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

图5      有深入了解的受访者比重

3.传统艺术节目遇冷

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有46.9%的青年受访者没有在现场欣赏过中国传统艺术节目,高于35岁以上群体6.7个百分点。问及未观看的原因,大部分表示不感兴趣。

4.外来节日受热捧

调查显示,青年受访者对绝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低于其他年龄段,除春节外,他们对如中秋、清明、元宵、端午等节日的重视程度均低于35岁以上群体约10.0个百分点。然而,重视圣诞节(33.8%)和情人节(32.9%)比重分别高于35岁以上群体23.0和25.7个百分点。同样赋有爱情含义的七夕节和情人节两个节日,有32.9%的青年受访者表示重视情人节并会采取一定方式度过,比重高出七夕节19.0个百分点(见图6)。

图6      对各类节日重视的受访者比重

5.境外影视受青睐

调查显示,境外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大部分青年的观看首选。逾七成青年受访者爱看境外影视节目,其中,首选欧美节目的占30.4%、港台节目23.4%、日韩节目20.0%;只有25.4%的青年受访者首选内地的影视节目,比重低于35岁以上群体38.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