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青少年健身总体62分 静态生活多弱化孩子体质

29.11.2015  09:00

  原标题: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2.9分静态生活多弱化孩子体质

资料图

  11月29日消息:昨天,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团队发布“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这一指数为全国首创,基于11万余人的大样本抽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并结合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指数计算,得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情况综合评价结果。

  这个指数由体育健身环境、体育健身行为、体育健身效果三个维度构成。经测评,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2.9分。其中,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66.7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8.5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76.3分。

   社区体育环境是短板

  一提到社区体育,不少人总将其与蓬勃开展的中老年人健身活动联系起来。其实,社区也是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场所。但由于缺乏适合的体育场地和体育组织,孩子们能参与的社区体育活动很少。

  从体育健身环境得分可以看出,“社区环境”(34.6分)远低于“制度环境”(83.7分)、“学校环境”(73.4分)和“家庭环境”(68.8分)。可见,健身环境的失衡发展是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的一大隐忧。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认为,社区体育环境是学校体育作用延伸的重要保障,补齐这块短板、激发社会组织潜力,是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发展方向。

   被动健身成常态

  指数显示:孩子们的体质水平得分高于体育健身技能、体育健身意识得分。这种特殊的倒挂态势说明,目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活动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健身行为指数进一步道破了问题的症结:静态生活时间过多,成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高危因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比例偏低,制约了体育作用的发挥。此外,一些儿童青少年为了应试或加分而进行体育运动,背离了强健体魄的初衷,甚至让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黄汉升提出,家长应该控制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户外活动或集体运动。专家还呼吁关注“有效性身体活动”,让孩子们尽量动起来,并给予更多动起来的有益建议。

   体育课如何发挥作用

  校园体育是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唐炎介绍,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校园体育课执行率和学生满意度得分分别为92.8分、92.1分、84.1分,儿童青少年在校园中的身体活动方式得分为93.5分。如此高的分数,一定程度上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要求:年复一年的体育课,到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哪些实际效用?“每天锻炼1小时”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中具体起到怎样的作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出,指数建立了科学的框架,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有指向性意义。比如,体育课教孩子哪些健身技能,怎么教?同时,指数以学校体育为延伸,表明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重要性,为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范式。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通过数据模型收集、分析,形成了对上海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可参考的数据。今后,它有望为其他省市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提供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