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化学学院特殊党课

07.05.2019  02:11

4月23日,由“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主办的“身边榜样  引路青年”特殊党课在实验3楼102室举行,邀请了8位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岗位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倾情讲述了各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历程,为现场青年党员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文汇APP、《青年报》、周到上海等媒体分别作了相关报道。

 

【人民网】一堂特殊党课:两代“90后”,共话爱国奋斗70年

人民网上海4月24日电 (记者 姜泓冰) 我已是耄耋之年,今天讲这两个故事,是希望在场的年经人能够记住过去一些前辈们的斗争、记住他们的牺牲……”“我们当代青年在享受现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当思来之不易,并要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紧紧扣在一起”……4月23日,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三楼102室,8位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上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倾情讲述了各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历程,为现场青年党员上了一场特殊的党课。

这场主题为“身边榜样 引路青年”的特殊党课由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举办。讲述者中,既有特殊的“90后”——国家离休干部、有机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今年九十高龄的梁世懿先生,也有即将博士毕业、携手支援西部的“90后”学霸夫妻,还有即将赴云南寻甸支教的“95后”大四学生。

回首“奋斗往事”,共话“忠心报国

70年前的1949年春天,正值上海解放前夕。19岁的梁世懿是大同大学理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追求进步的她,在身边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

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梁世懿和身边的进步青年一起参加了两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1949年2月的“减免学费”斗争以及1949年4月4日的“春游复兴岛”斗争。在梁世懿先生的回顾讲述中,时光仿佛回溯到70年前——进步青年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两次运动是大同大学地下党不断壮大、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那些领导运动的地下党员都是我学习的榜样。”90岁的梁世懿先生希望通过分享,年轻党员们能够秉承当年地下党坚决引导革命的精神,在今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员,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原致公党中央委员陈德川老师也用一生“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家人、亲戚都在国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有机会到国外的知识分子,陈老师却选择留在国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一个个从陈老师口中讲述的故事,无不诠释着她的报国初心。

传承的不只是家国情怀,还有爱校荣校的奋斗精神。原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蒋文文老师在华理求学、在华理工作,将一生奉献给学校,与学校共成长,见证了华理四十年的发展。她的“奋斗往事”,让青年党员们感受到了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奉献。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物理化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刘洪来教授从科研到教学都硕果累累。他回忆当年,从中科院院士胡英、国家教学名师黑恩成等前辈师长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对教学的孜孜不倦,对科研的不懈追求;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几十年来,他也以师长为榜样,带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坚守教学一线,真情关爱学生成长成才。

有奋斗有担当,青年渴望建功新时代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机化学教研室优秀青年教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宜峰老师由衷地感叹。作为一名“85后”青年英才,陈宜峰回顾了他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奋斗历程和学成归来建功新时代的决心。

从加入课题组时导师的谨慎、怀疑,到一年博士后合同到期需要续约时的“You can stay as long as you wish to stay”,导师的态度转变,缘于陈宜峰的全年无休付出,在不同方向、多个课题上均取得研究进展。他的努力使导师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三年后,课题组从仅他1名中国人发展为有近一半中国人。

奋斗、努力是一个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都值得颂扬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奋斗赢得尊重!”2017年7月,陈宜峰带着他的科研报国理想和奋斗信念回国加入华东理工大学,开始投身于课题组建设和教书育人中。

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曹亚明、洪亚云,是一对立志“服务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西部大地”的学霸夫妻。面对学弟学妹,他们回顾了在华理成长成才、相知相爱的九年时光:从本科阶段的携手攀登,到硕博阶段共同探索科研的奥秘,再到共同签约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服务国家西部建设……“未来,我们会把所学所得用在工作岗位上,让华理精神薪火相传。

22岁的李承霖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他将作为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到云南省寻甸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涯。离开繁华的都市投身边远县城,他的勇气和底气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应该到基层的地方去看看,去了解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李承霖用铿锵有力的回答,诠释了一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特殊党课的“砥砺家国情怀 激发使命担当”篇章,陈宜峰老师和3名青年学生一起,带领现场所有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奋斗使命。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文清表示,希望这堂党课能更好地激发青年党员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的激情与信念,努力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这堂特殊党课,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为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开展的系列活动第一场。未来,学院还将从学术交流、职场榜样、青年成长等不同篇章开展系列活动。

原文来源: 人民网-上海频道   |   发表时间:2019-04-24   |   作者:姜泓冰

原文链接: http://sh.people.com.cn/n2/2019/0424/c176739-32876351.html

 

【中国新闻网】上海高校两代“90后”共话爱国奋斗70年

老一辈回首“奋斗往事”,共话“忠心报国”。供图

中新网上海4月23日电 (张婷 许婧) 我已是耄耋之年,今天讲这两个故事,是希望在场的年经人能够记住过去一些前辈们的斗争、记住他们的牺牲……”“我们当代青年在享受现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当思来之不易,并要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紧紧扣在一起”……23日,8位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上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在母校华东理工大学倾情讲述了各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历程,为现场青年党员上了一场特殊的党课。

有奋斗有担当,青年一代渴望建功新时代。供图

这场主题为“身边榜样引路青年”的特殊党课由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举办。讲述者中,既有特殊的“90后”——国家离休干部、有机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今年九十高龄的梁世懿先生,也有即将博士毕业、携手支援西部的“90后”学霸夫妻,还有即将赴云南寻甸支教的“95后”大四学生。

70年前的1949年春天,正值上海解放前夕。19岁的梁世懿是大同大学理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追求进步的她,在身边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

梁世懿的讲述让现场师生感到时光仿佛回溯到70年前:进步青年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场景仿若在眼前。他希望通过分享,年轻党员们能够秉承地下党坚决引导革命的精神,在今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现场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奋斗使命。供图

作为党外人士,物理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原致公党中央委员陈德川老师的家人、亲戚都在国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有机会到国外的知识分子,陈老师却选择留在国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一个个从陈老师口中讲述的故事,无不诠释着她的报国初心。

传承的不只是家国情怀,还有爱校荣校的奋斗精神。原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蒋文文老师分享了她的“爱校荣校”历程。在华理求学、在华理工作,蒋老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校,与华理共成长,见证了华理四十年的发展。她的“奋斗往事”,让青年党员们感受到了华理人的传承与奉献。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物理化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刘洪来教授,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教学一线,都硕果累累。在华理求学期间,他从中科院院士胡英、国家教学名师黑恩成等前辈师长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对教学的孜孜不倦,对科研的不懈追求;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几十年来,他以师长为榜样,带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科研教学齐头并进,长期坚守教学一线,真情关爱学生成长成才。

老一代校友回首“奋斗往事”,共话“忠心报国”,年轻一代也“不逞多让”,他们有奋斗有担当,渴望在新时代成就自己。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机化学教研室优秀青年教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宜峰老师由衷地感叹。作为一名“85后”青年英才,陈宜峰回顾了他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奋斗历程和学成归来建功新时代的决心。

从加入课题组时导师的谨慎、怀疑,到一年博士后合同到期需要续约时的“Yifeng,you can stay as long as you wish to stay”……在课题组的三年半时间内,陈宜峰与课题组相处十分愉快,相互尊重与支持,他的努力也使导师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几年时间内,课题组也从仅他1名中国人发展为近一半中国人。

奋斗、努力是一个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都值得颂扬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奋斗赢得尊重!”2017年7月,陈宜峰将这种优秀品质带入华东理工大学,开始投身于课题组建设和教书育人中。

不同于陈宜峰的科研报国和教书育人,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曹亚明、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立志“服务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西部大地”。曹亚明、洪亚云回顾了他们在华理成长成才、相知相爱的九年时光:从本科阶段的携手攀登,到硕博阶段共同探索科研的奥秘,再到共同签约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服务国家西部建设……“在未来,我们会把所学所得用在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延续我们华理人的风采,让华理精神薪火相传。”他们说。

年仅22岁的李承霖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的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他将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到云南省寻甸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涯。作为一名尚未迈向社会的大学生,离开繁华的都市投身边远的县城,他的勇气和底气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我们应该到基层的地方去看看,去了解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李承霖用铿锵有力的回答,诠释了一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文清表示,希望这场特殊的党课能更好地激发青年党员努力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据悉,本次活动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为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进学院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开展的系列活动的第一场,未来还将从学术交流、职场榜样、青年成长等不同篇章开展系列活动。(完)

原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9-04-23   |   作者:张婷 许婧

原文链接: http://dw.chinanews.com/chinanews/content.jsp?id=8817599&classify=zw&pageSize=6&language=chs

 

【央广网】一堂特殊的党课:两代“90后”共话爱国奋斗70年

央广网上海4月23日消息(记者 唐奇云) 我已是耄耋之年,今天讲这两个故事,是希望在场的年经人能够记住过去一些前辈们的斗争、记住他们的牺牲……”“我们当代青年在享受现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当思来之不易,并要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紧紧扣在一起”……华东理工大学实验三楼今天(23日)上午迎来了8位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上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倾情讲述了各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历程,为现场青年党员上了一场特殊的党课。

据悉,这场主题为“身边榜样 引路青年”的特殊党课由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举办。讲述者中,既有特殊的“90后”——国家离休干部、有机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今年九十高龄的梁世懿先生,也有即将博士毕业、携手支援西部的“90后”学霸夫妻,还有即将赴云南寻甸支教的“95后”大四学生。

两代“90后”共话爱国奋斗70年(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回首“奋斗往事”,共话“忠心报国

70年前的1949年春天,正值上海解放前夕。19岁的梁世懿是大同大学理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追求进步的她,在身边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

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梁世懿和身边的进步青年一起参加了解放前的两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1949年2月的“减免学费”斗争以及1949年4月4日的“春游复兴岛”斗争。“那个时候物价‘一天一变’的涨,凡是工薪阶层的家庭交学费很困难,在整个国家的前线节节胜利地往前推,这个情况下是不是抓紧时间搞一次运动?就在2月份要交学费的第一天,各个党员把同班同学弄到班级里面请大家签名,再进行形式宣传……”在梁世懿先生的回顾讲述中,时光仿佛回溯到70年前——进步青年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两次运动是大同大学地下党不断壮大、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那些领导运动的地下党员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梁世懿先生希望通过分享,年轻党员们能够秉承地下党坚决引导革命的精神,在今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员,作为党外人士,物理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原致公党中央委员陈德川也用一生“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家人、亲戚都在国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有机会到国外的知识分子,陈老师却选择留在国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一个个从陈德川口中讲述的故事,无不诠释着她的报国初心。

两代“90后”共话爱国奋斗70年(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有奋斗有担当,青年渴望建功新时代

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曹亚明、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立志“服务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西部大地”。夫妇二人回顾了他们在华理成长成才、相知相爱的九年时光:从本科阶段的携手攀登,到硕博阶段共同探索科研的奥秘,再到共同签约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服务国家西部建设……“在未来,我们会把所学所得用在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延续我们华理人的风采,让华理精神薪火相传。”他们这样说到。

年仅22岁的李承霖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的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他将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到云南省寻甸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涯。作为一名尚未迈向社会的大学生,离开繁华的都市投身边远的县城,他的勇气和底气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我们应该到基层的地方去看看,去了解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李承霖用铿锵有力的回答,诠释了一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为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进学院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开展的系列活动的第一场,未来还将从学术交流、职场榜样、青年成长等不同篇章开展系列活动。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9-04-23   |   作者: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90423/t20190423_524588335.shtml

 

【文汇】当年学费三天涨十多倍,她和同学一起抗争减免学费,如今,她们学院的博士“学霸夫妻”,共同去西部就业……

70年前,金圆券一天就贬值到原先的十分之一,我们上海大同大学的学生地下党员们为了帮同学争取到学费减免,付出了艰苦的斗争。”这是华东理工大学90高龄的梁世懿先生的经历。

幸福真的是奋斗来的!整整两年,我们互相鼓励,埋头学习,成绩从班级的中上游,一下子飞升到专业第一和第二,并双双获奖学金和保送硕博连读。”这是华东理工大学在读的博士夫妇曹亚明和洪亚云的感受,如今他们又双双放弃上海的工作机会,赴西部就业,立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八位不同年代、不同岗位的师生,讲述了各自的爱国奋斗,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历程,为现场的青年党员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

梁世懿是华东理工大学的退休教授,她也是当年的学生地下党员。今天,她回忆起了解放前后的那一段岁月。

她是在1948年加入共产党的。她说,1949年2月的上海,经济已经面临奔溃,金圆券飞速贬值。居民一拿到钱就立刻全部换成粮食。她所在的大同大学开学第一天到第三天,学费就涨了十多倍。原本很多同学就已经负担不起学费了。“我们学生党员就发动大家和学校谈判,不仅我们学校,校外的年轻人也支持我们,经过谈判,学校不得不维持第一天的学费金额。

她说:“经历过那时的混乱,才更加感到现在和平的美好。当时和我们一起参加斗争的同学党员很多都不在了,希望大家时刻记得即便是现在平凡的生活也得来并不容易。

作为党外人士,物理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原致公党中央委员陈德川也用一生的经历诠释了“跟随党的脚步,为国家民族强盛而奋斗”。她的家人、亲戚都在国外。1979年改革开放后,陈德川到国外探亲,发现海外的大学都不承认中国大学的毕业证书。这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强大,每一个人才能挺直腰板。

当时政府提倡“三引”工程,她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海外的社会关系,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以及很多海外企业。她说:“我的亲属中,既有广州也有上海的荣誉市民,他们在海外多年从来都不曾忘记过祖国。不管是相比较他们,还是相比较党对我的培养和关心,我总是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她还发动了20多位侨界知识分子,创立了民间团体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发展到四五百人,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而是为国家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物理化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刘洪来教授,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教学一线,都硕果累累。在华理求学期间,他从中科院院士胡英、国家教学名师黑恩成等前辈师长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对教学的孜孜不倦,对科研的不懈追求;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几十年来,他以师长为榜样,带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科研教学齐头并进,长期坚守教学一线,真情关爱学生成长成才。

刘洪来(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机化学教研室优秀青年教师陈宜峰由衷地感叹。

作为一名“85后”青年英才,陈宜峰初加入耶鲁大学的课题组时,他的导师常常对中国学生投来不信任的眼光,甚至三天两头告诉他,有哪些名校的学生来申请他的岗位了。但一年博士后合同到期时,导师却主动提出,由他可以自己决定留下来的时间。陈易峰说:“导师的态度转变,是我在一年中全年无休的付出换来的——在不同方向、多个课题上均有研究进展。——几年时间内,课题组也从只有我一名中国人发展为近一半中国人。

如果要问我对学弟学妹们说什么,那我也想说,我们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幸福真的是奋斗出来的!”曹亚明和他的太太洪亚云都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在读博士。因为本科时的一次大学计算机期末作业而相识。曹亚明坦言,原先他们在班级的成绩都只能算中上水平,相识后暗暗约定,绝不能让爱情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要相互鼓励和帮助做学习路上的催化剂。

在学业最繁重的大三,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一起泡在了教室和图书馆,自习到图书馆闭馆、教室阿姨清场,成绩也因此在大三时飞升至专业第一和第二。早在大一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他们,不仅在大三时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还双双获得优秀毕业生和华东理工大学首届荣誉毕业生称号,并双双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华东理工大学硕博连读。

曹亚明说:“我们两人在的实验三楼和实验四楼之间只相隔几米,但每天也只有晚饭一小时的时间见面。这一小时中,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科研。”迄今为止,他们在国际SCI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形式发表论文8篇,其中包括顶级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分析化学》等,双双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也获得代表华理学生最高荣誉的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特等奖,获评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人物。

如今,他们双双放弃了上海公司的录用,选择了去西部就业。曹亚明说:“我们在本科时一起去了成都的红军长征纪念馆,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我们当代青年在享受现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当思来之不易,并要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紧紧扣在一起;而在农村支教时,更是感到越是不发达的地方,越需要知识。

李承霖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的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他将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到云南省寻甸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涯。他说:“我们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我们应该去最基层的地方去看看,去了解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李承霖用铿锵有力的回复,诠释了一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特殊党课结束前,现场所有的党员又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

原文来源: 文汇   |   发表时间:2019-04-23   |   作者:姜澎

原文链接: http://wenhui.whb.cn/zhuzhan/xue/20190423/257980.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tamp=1556015744051

 

青年报》:弘扬五四精神 共话爱国奋斗

本报讯 记者 刘昕璐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引导学院师生在新时代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23日上午,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三楼102室,8位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上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倾情讲述各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历程,为现场的青年党员上了一场特殊的党课。这其中有90岁高龄的梁世懿先生,也有即将赴云南支教的“95后”大学生。

回首“奋斗往事”共话“忠心报国

在梁世懿先生的回顾讲述中,时光仿佛回溯到70年前——1949年4月4日大同大学地下党总支的一次学生运动,进步青年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员,作为党外人士,物理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原致公党中央委员陈德川老师也用一生“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家人、亲戚都在国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知识分子,陈老师却选择留在国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一个个从陈老师口中讲述的故事,无不诠释着报国初心。

有奋斗有担当青年渴望建功新时代

今天的青年一代又该如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机化学教研室优秀青年教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宜峰老师由衷地感叹。作为一名“85后”青年英才,陈宜峰回顾了他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奋斗历程和学成归来建功新时代的决心。

从加入课题组时导师的谨慎、怀疑,到一年博士后合同到期需要续约时的“Yifeng, you can stay as long as you wish to stay”,导师的态度转变,是陈宜峰这一年里全年无休的付出换来的——在不同方向、多个课题上均有研究进展。

奋斗、努力是一个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都值得颂扬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奋斗赢得尊重!”2017年7月,陈宜峰将这种优秀品质带入华东理工大学,开始投身于课题组建设和教书育人中。

年仅22岁的李承霖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的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他将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到云南省寻甸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涯。“我们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我们应该去最基层的地方去看看,去了解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李承霖用铿锵有力的回复,诠释了一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原文来源: 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9-04-24   |   作者:刘昕璐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9-04/24/content_86724.html

 

【周到上海】一堂特殊的党课:“90岁”对话“90后”,华理两代讲述奋斗的故事

奋斗和鼓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需要的品质,奋斗赢得尊重。我常对年轻的学生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今天,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堂特殊党课上,8位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上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 讲述他们奋斗的故事。

讲述者中,既有特殊的“90岁”——国家离休干部、有机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今年九十高龄的梁世懿先生,也有即将博士毕业、携手支援西部的“90后”学霸夫妻,还有即将赴云南寻甸支教的“95后”大四学生。

我已是耄耋之年,今天讲这两个故事,是希望在场的年经人能够记住过去一些前辈们的斗争、记住他们的牺牲……”“我们当代青年在享受现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当思来之不易,并要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紧紧扣在一起……。

梁世懿先生回首“奋斗往事”,希望通过分享,年轻党员们今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机化学教研室优秀青年教师陈宜峰老师由衷地感叹。作为一名“85后”青年英才,陈宜峰回顾了他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奋斗历程和学成归来的决心。

从到美国加入课题组时导师的谨慎、怀疑,到一年博士后合同到期需要续约时导师希望他留下来态度的转变,是陈宜峰这一年里全年无休的付出换来的,他的勤奋让他在不同方向、多个课题上均有出色的研究进展。

奋斗、努力是一个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都值得颂扬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奋斗赢得尊重!

陈宜峰说,回到华理,发现国内高校的科研条件和其实国外没有任何差别。 我一直和学生们强调这件事情,你们现在做的实验条件和我国外做的实验条件一模一样,甚至更好。

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曹亚明、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立志“服务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西部大地”。

曹亚明、洪亚云两人从本科阶段的携手攀登,到硕博阶段共同探索科研的奥秘,再到共同签约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服务国家西部建设……“

年仅22岁的李承霖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的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他将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到云南省寻甸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涯。

作为一名尚未迈向社会的大学生,离开繁华的都市投身边远的县城,他的勇气和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我们应该到基层的地方去看看,去了解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李承霖用铿锵有力的回答,诠释了一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文清表示,希望这场特殊的党课,能更好地激发青年党员努力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4-23   |   作者: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static.zhoudaosh.com/BE9B79C0CD8A652298D50A7F84182216B000A1E5537F89526EE4FB4753B71A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