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交大 院系风采]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图]

02.03.2016  11:09

  [编者按] 上海交通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己任,高度重视学院发展,第十次党代会和学校综合改革方案都提出,要积极推进“院为实体”管理体制。在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推出“百廿交大 院系风采”专栏,以“全媒体院系日”的形式,在交大主页、新闻网、交大报、交大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智慧之窗电子屏等宣传载体全媒体、全方位展示各院系的办学特色、标志性成果、近年来成就和未来发展规划,打造“学院名片”,助推“院为实体”改革进程,在全校营造浓郁喜庆的校庆氛围,激励交大人凝心聚力,共创一流。

世界水平,中国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培养了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代表的众多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成果,为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形成了科学尚实,创新卓越,和谐奋进的学院文化,成为上海交通大学乃至全国高校中最具实力、最富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学院之一。 

  学院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世界一流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追求“ 世界水平 ”;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凝练新的学科方向,获取新的重大成果,体现“ 中国特色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 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 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机械动力学院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立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并完成了一大批重大的科研任务,在航天、大飞机、汽车、核电、高端制造装备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重大工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机械动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支撑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机械动力学院已经成为基础扎实、底蕴深厚、面向世界、面对未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已经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孕育创新的高水平的科研基地。 

  围绕“复杂装备的动力学性能设计”、“先进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生机电一体化智能装备设计”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了原创性突破 。在并联机构类复杂装备的拓扑设计与构型评价、船舶机械噪声控制方法、薄板产品装配工艺、汽车发动机制造精度控制、智能人机交互系统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我国复杂机械装备的数字化设计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源泉,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和机械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近20项。2013年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机械学科评估连续两次排名全国第一。 

  立足学校工程热物理学科和生命学科的优势,进行“热力学-生命科学-传热学”的深度融合交叉,最终突破现有热力系统的瓶颈问题,并为我国能源动力、节能减排、制冷低温、生物医疗、微电子装备、可再生能源等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开拓和发展新技术。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在发动机燃烧领域,首次建立了燃料设计理论,揭示了燃料与燃空混合、着火与燃烧反应路径、排放与效率之间的复杂关系,内燃机接近“零排放”,在内燃机燃烧与排放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动力系统优化领域,突破了大功率柴油机扫气干扰抑制与排气能量高效利用、增压性能高效高精度仿真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得到广泛应用新型增压系统。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该项目通过开展巨型重载锻造操作机的基础科学问题和设计方法研究,提出分组可约操作机构型设计方法,发明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种操作机本体构型;与中国第一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出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0吨米锻造操作机,实现了巨型重载锻造操作机的自主创新和工程应用。 

  该项目从热质传输及热工安全、关键材料制备及使役行为、堆芯中子行为及内在安全性能三条技术主线上揭示了超临界水堆中物理机理及其基本演变规律。通过项目实施,为我国自主创新的超临界水堆相关核心技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科学成果储备与方向指南。 

  围绕艉部振动噪声这一重大瓶颈问题,揭示并提出了振动噪声产生机理、传播机制和控制方法。建立了螺旋桨脉动激励力的间接辨识方法,为定量声学预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输入特性;提出了摩擦激励下轴系弯-扭耦合振动分析方法,为中高频噪声成因分析及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建立了推进轴系的匹配设计原则,研制了随机和线谱联合主动控制系统,为振动噪声设计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技术储备。 

  该项目以“”、“”假肢为主要载体,研究生机电一体化康复工程装备设计和制造的新原理。在“运动执行系统功能再造”、“人工感知与神经功能重塑”、“生机交互”等方面形成理论突破,包括操作感知一体化灵巧假肢机构、高传输率和自适应生机接口、基于外刺激的生机接口特征增强与闭环训练等,建立了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工程学方法。 

  该项目突破了核电救灾机器人机构和结构、人机协同和自律控制、核防护等核心理论和技术问题,发明了一系列六足步行救灾机器人。通过特殊防护设计,机器人可以在核电站及反应堆内水下环境、火灾现场或有毒环境中完成救灾任务。 

  该项目以新一代超大型运载火箭燃料贮箱为主要载体,在大尺度薄壁构件控形控性成形、弱刚度薄壁构件加工精度自适应补偿、高性能薄壁结构低应力精确装配等方面形成系统理论,建立超大型薄壁结构控形控性制造新工艺,提升薄壁结构制造技术能力。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带动技术创新,促进我国超大型运载火箭薄壁结构制造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围绕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技术,提升核电产业国际竞争力,“IVR-ERVC”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完成压力容器原型材料表面试验本体的全高度尺寸下非能动ERVC临界热通量系列试验,研究结果已直接用于支撑CAP1400堆型的核安全评审及示范电站的建设;“先进非能动压水堆安全壳内氢气安全优化研究”项目对优化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先进非能动压水堆的氢气安全设计、安全分析和优化严重事故管理提供系统的技术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持,增强大型先进压水堆的安全性能。 

  为对接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和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战略,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研发实验平台落户浦东临港产业园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用航空发动机与重型燃气轮机测试验证中心,在临港地区创新产学研协同研发体系,将两机专项的研发成果迅速而有效的整合进临港高端制造产业链。 

学院楼

学院楼

学院楼

毕业纪念照片墙

教师休息室

主楼交流区

研究生学习室

主楼门厅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创建世界一流学院为发展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到2020年实现总体水平达到国际一流,专业声誉、实力与国际同类学科前15名相当,建设成师资水平高、办学实力强、管理效益好,科学研究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和产学研综合能力国内领先,整体办学实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一流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主页: http://me.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