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儿:科学技术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07.12.2015  21:35

新闻中心讯 今年是陈芬儿教授来到复旦大学的第十八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师生的眼中,他科研能力极强,态度极为严谨。正是这位“教授发明家”,在精细化工制药技术领域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研发了多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料药合成技术,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数以亿计美元的重大贡献。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陈芬儿教授当选。

研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药物合成化学的主要方向有二:研发新药和开发先进的制药技术工艺。这两个领域,陈芬儿都有涉猎,他用以申报院士的材料更偏向制药技术,即从化学、环境工程等学科入手,对原料药原有的合成生产工艺进行重大创新。

这样的创新,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即运用现代有机合成化学,开发出高选择性高定向有机合成反应,并将之变为原料药生产的核心技术、进而独创先进的生产工艺。缩短技术路线,极大地降低了原料药的生产成本,使其有更好的“原子经济性”(原料的转化率高)且环境友好。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并且能够将之转化为核心技术,用于解决一大类药或一系列药物的新工艺的独创。在这个领域,陈芬儿成就斐然。

d-生物素,又名维生素H,是转化酶的辅酶,也是蛋白质和脂肪中间代谢中的一个重要辅酶,它具有抗衰老性,在维持人和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保护皮肤、羽毛和骨髓健康等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人体缺乏d-生物素,将会导致皮肤粗糙,甚至会引发牛皮癣和红斑狼疮等顽疾。

此前,近50多年的时间,d-生物素的合成技术一直被瑞士的罗氏公司(Roche)所垄断。2001年,陈芬儿的团队历经10年,研制出了更便捷巧妙、更高效低廉制造d-生物素的全合成新路线,在国内投产后,使得该药物的生产成本从每公斤1.5万元,降到每公斤0.25万元,使我国从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主导了国际主要市场,打破了罗氏公司的垄断局面,并且将原先罗氏公司的垄断销售价每公斤5.5万元降低到0.55万元,罗氏公司等全球所有公司被迫停产。

罗氏公司为了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先后提出10万美元的月薪聘请陈芬儿加盟,在欧洲为他建立实验室的要求,都被陈芬儿一一拒绝。陈芬儿说:实验室只能建在中国,建在上海,建在复旦大学。2004年,罗氏公司出资3600万元,在复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这就是化学西楼北侧“小白楼”的由来。

这项技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陈芬儿因此被授予2005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大奖。15年过去了,至今这项技术仍在全球领先,独领风骚。

而这只是陈芬儿众多成果中的一项。他研发的双氯芬酸类药物,从中国出口到全球152个国家,据统计,每天造福数以亿计的患者。他觉得,科学技术就是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拥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让外国人来进口我们的东西,让他有很高的荣誉感,更有做事的动力。

“我们这代人,也要为后代留下些什么”

每年,陈芬儿的团队几乎都有3个制药或新药项目投入生产。产学研转化效率极高的背后,是陈芬儿的精准选题和团队多年的努力。他介绍了成果的诀窍,“一是选的课题一定要有用,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对国家有所推动。二是要坚忍不拔,很多项目都是5、6年前,甚至10年前就开始关注的。前几年我们要做基础研究,后几年要探索如何实现、最佳路径是什么。很辛苦、很耗时,不是一下就能做成的。”

“勤奋”是在学生对陈老师的概括:每天工作到凌晨1、2点,检查完实验室,就直接睡在了办公室。早上7、8点起床,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天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外地开学术研讨会,或是在国内合作的工厂。但无论人在哪,只要一有时间,陈老师的心就飞到了实验室。学生们说:“陈老师精力太充沛了!有一次他去北京出差。早上去晚上归,回来直奔实验室,照例干到半夜三更。”

多年以来,陈芬儿一直坚持在科研一线,他说,他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而且要解决重大的科学工程问题,如果自己不在一线工作,很难判断情况。至今他也时常到工厂,和工人师傅一起做事、聊天、吃饭。他觉得能够从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那里,得到很多启示,反过来又能够带给他在科研方面的灵感。

责任一词,是陈芬儿常常挂在嘴边的,“我刚开始做这一行的时候是出于兴趣,40岁之后就变成了责任重于兴趣。我们现在享受的是前人多少代的努力创造的成果,那么我们这代人,也应该给后代留下些什么。一想到这个,我就精力无限。”

“要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陈老师科研上的严谨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系里是出了名的。

对于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而言,组会或文献汇报会是家常便饭。在开会的前一周,他们往往如临大敌:要准备材料、汇报实验进度和结果,并提出问题;要分享自己阅读文献的收获,并接受老师的发问与评点。

陈老师的组会频率是每周一次。每周,学生们都会在“小白楼”二楼的会议室,向老师汇报一周的工作、实验的进度、取得的结果和遇到的问题。陈老师对之一一解释、分析原因、讨论解决方案,并布置未来一周的实验计划。

陈芬儿觉得,应用研究往往取决于经验,学生做实验可能每天都会遇到问题,就必须及时解决。因此,即使出差在外,他也会每天晚上和学生以电话沟通,解答疑问。

会议室的墙上,贴着一张爱因斯坦的海报。那是陈老师从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带回来的。他说,把爱因斯坦图像贴在这里,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看到海报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要怎么努力,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除了要在科研方面下功夫,陈芬儿还常常带学生下工厂,了解实验室中的合成方法与工厂中大批量生产的差异,也让学生身体力行,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儿,体验原料药现代化生产过程。

得知自己当选了院士,陈芬儿很高兴。生于1959年,作为一名“年轻”的院士,他还想要踏踏实实做点事:一是在近几年内再做几个原料药生产新工艺的重大创新项目,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二是建立一支药物化学和精细化工领域的学术研究团队,培养几位相关领域的年轻学者,在复旦形成一个独特的学科。当天晚上,他又一头扎进了自己实验室,为实现未来的计划添砖加瓦。

陈芬儿院士简介

陈芬儿,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先后在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和四川大学化学学院获药物化学硕士学位和有机化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精细有机化工技术及其工程化研究。在国内建成了十余种原料药16套生产装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担任5份国内核心刊物和5份SCI国际刊物编委。在Chem. Review, Org. Lett, J. Org.Chem., J. Med. Chem., Adv Synth & Catal, ChemMedChem, Eur J Med Chem, Eur J Org Chem等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申请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中外发明专利102项(授权43项),主参编著作7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还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化学会有机合成创造奖、中国药学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吴蕴初化学化工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