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昭容教授应邀来美院作学术讲座

11.12.2014  19:11

       12月6日下午14:00,应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流学科项目“美术考古工作坊”负责人罗宏才教授邀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昭容教授在美术学院432室为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商末周初宝鸡青铜器的新器型与新纹饰——以戴家湾与石鼓山出土器物为主的观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罗宏才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上海大学档案馆徐国明馆长、闻静老师,美术学院李超教授、张长虹教授以及来自各个学院的硕、博士研究所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罗宏才教授详细介绍了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概况及陈昭容教授近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引用傅斯年的一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阐释了学术研究应具备的精神。

       讲座上,陈教授通过一张1933年国立北平研究院赠予傅斯年先生的照片为缘起,耗费二十余年时间进行不懈追寻,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日本白鹤美术馆等22家海内外收藏单位搜寻,为照片中早已流散四方的珍贵文物梳理脉络。继而,结合戴家湾与石鼓山出土器物,从器型特征、纹饰特性、装饰风格以及产地等角度诠释商末周初宝鸡青铜器的时代风格与特征,为商末周初宝鸡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证据和资料。

       讲座最后,现场观众踊跃提问,询问陈教授有关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方法与心得,气氛十分热烈。

       罗宏才教授总结自身感受,称此次讲座不但展示了1928年成立的中研院的学术风采与品质,更是对于美术院校教育的创新,突出美术研究应以图像为主,并积极结合田野调查,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陈教授细致持久地将文献与实物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对学术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上海大学美院美术考古工作坊通过邀请国内外一流考古学、美术史学者进行系列学术讲座,旨在通过国内外高校、博物馆、研究院(所)资源共享与联动,以搭建一个高层次、高水准、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从而增强美术考古学科建设的创新驱动力,为当下艺术学、美术考古学等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积极有效的操作模式与工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