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院长如约为上大师生开讲“第一课”

28.09.2015  17:51

9月25日下午13:30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凯歌第一课”在校本部图书馆报告厅如期开讲。来自上海电影学院及其他院系师生近六百人齐聚一堂,共同聆听院长陈凯歌以《成功从哪里来》为题的“凯歌第一课”。本次授课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教授主持。

凯歌成功学 朴素“接地气

陈凯歌院长用他宽广的国际视野,以比尔·盖茨、披头士(摇滚乐队)、“一万小时定律”等为例生动阐释了“成功从哪里来”,他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机会和努力。他认为“成功不靠煽情,人不可能从一无所有之间崛起”、“我们没有比尔·盖茨的机会,但是可以有披头士(摇滚乐队)的努力”。继而他勉励学生“以我自身的经验看,成为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创作者,大概在30岁左右,你们20岁刚出头,还有10年时间,你们将开启自身的一万小时,时间是站在你们这边的。”陈凯歌院长指出,所有成功者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对生而为人充满骄傲,要不断激励自己,勇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师生互动 畅聊电影与未来

在半小时互动环节,抢话筒的场面频频上演。11个问题涉及中国电影的现状与走向、电影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创作以及他个人电影创作理念等。如:“导演门槛很低,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陈凯歌院长的回答言简意赅,充满哲理性和启发性,他说“电影是需要准备的艺术形式,电影工作者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需要长时间构想,快没有用,好才有用”。

华语电影真的比好莱坞电影差吗?”陈凯歌院长说:“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地位存在,由其工业性决定,已形成一套机制。今天有一种倾向,中国的电影设定的目标似乎是追赶好莱坞电影,但中国的电影真不如美国电影么,中国的文化真不如美国文化么,需要你们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以后来回答。

在授课之后的媒体采访中,凯歌院长流露出对学生们的喜爱和期许。他说:“与学生的互动对话让我很享受,也让我本人有很大的收获。这一代的‘90后’年轻人,他们的问题都是经过思考的,问的问题很有见地,而且不落俗套,我看好2025年,也就是十年后的他们,他们会有振聋发聩的作品问世。

投入角色 院长步伐不停歇

陈凯歌院长在媒体采访中说:“我还打算把我当年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时感受到的一些好方法沿用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要设立戏剧文学系,培养电影编剧人才。在应对好莱坞大片时,更强调对于年轻人文化认同的培养。

陈凯歌自7月5日正式就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以来,一直在为上海电影学院的建设作认真思考和规划。8月3日,围绕上海电影学院系科和专业建构陈凯歌院长向学校领导汇报了基本观点和发展思路,并走访调研了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的建设情况;8月4日,他向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汇报上海电影学院的发展愿景和建设思路,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2015年上海电影学院已申报“表演”、“影视摄影与制作”和“电影学”三个本科专业,并将继续申报“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和“录音艺术”等相关本科专业。专业建制将逐渐覆盖电影“全产业链”。陈凯歌院长在为上海电影学院掌舵的同时,还将站在三尺讲坛履行为学生授课的承诺,并聘请业界专家和大师来学院兼职,带领学生开展电影创作及实践活动。9月24日,陈凯歌院长在上海电影学院班子成员会上强调:上海电影学院一定要对中国的电影工业产生直接作用,电影人才培养是核心,学院需要提供高强度的课程体系,争取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有三个月时间到美国一流电影学院学习。

在回答对上海电影学院未来发展的期许时,陈凯歌院长引用了在翁铁慧副市长到上海大学调研上海电影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要像渔夫一样等待大潮的来临。中国电影的未来会出现一批新的弄潮人,这就是今后上海电影学院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