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广:他让别人眼中的差生变成“头脑冠军”

05.09.2014  10:01

  摆在茶几上的手机传来了一段悦耳的铃音,能听的出来,曲风带着浓郁的藏族特色。陈凤广跟妻子正趁着短暂的相聚收拾一下家中的小屋,看着他们忙活着的身影,能感受到这个家庭浓浓的默契与爱意。

  日喀则,藏语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95年5月,上海第一批49名干部赴藏,3年一任,至今上海先后派出7批共300多位援藏干部,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有关部门和江孜、亚东、拉孜、定日、萨迦5县。陈凤广正是第七批干部中的一位,也是七批援藏干部中首批教育领域工作者,他的工作地点就在萨迦县中学。

   他把别人眼中的“差生”变成了头脑奥林匹克冠军

  陈凤广来自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去年,他从近200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教育援藏干部。刚到萨迦中学时,陈凤广首先感受到当地教育理念的认知问题。这里的很多孩子来自萨迦周围的偏远山区,每学期开学,学校都会派车从各个乡里把上学的孩子接过来,一个学期里,孩子们吃住学玩都在学校中。因为山区里受教育程度较低,仍有初一的学生不会用汉语写自己的名字,500分的考试只拿十几分的也大有人在。

  听不懂课程,写不好作业,害怕老师惩罚,学校里有那么几个孩子总是逃课“离家出走”。看到这种情况,陈凤广决定运用上海的先进教育理念,在萨迦中学单独成立个“实验班”。班里聚齐了全校平时最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学生”,一共26人。第一次面对面对话时,陈凤广走进这些学生中,想伸手抚摸一下其中一个孩子的肩膀,手还没放下,男生就下意识躲闪了起来。由于教育理念的相对落后,“不打不成器”依然是当地许多老师秉行的理念。在陈老师的耐心沟通下,学生们终于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逃课原因。这时,陈老师联想到了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法”,他认为可以效仿闸北八中,通过不断地鼓励,多用表扬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信心与学习热情。

  于是,陈凤广的“实验班”开始试验:1.让孩子们看电视,看新闻和电影;2.给孩子们上体育课、美术课;3.增加可以动脑动手的科技小发明创造课;4.降低学习难度,给孩子们上最易懂的语数外;5.不断告诉学生们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改变命运。陈校长还找来了学校里最有耐心的老师当班主任,并告诉所有授课教师,班级成立前两个月,这个班中只能表扬,不能批评。

  这个班在开始的时候并不被其他老师看好,都说实验班的学生肯定跑完了。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一个人逃课,孩子们开始变得非常有礼貌,有爱心,积极热情,就连他们的美术天分似乎也被激发了出来。就在今年7月,11个出自“实验班”的孩子获得了头脑奥林匹克大赛日喀则地区一等奖,这些曾经几乎要被自己放弃、被学校放弃的“问题少年”,在陈凤广的帮助下,打开了此前一直封闭的心门,找到了从未有过的信心和希望。

   希望有条风吹卷不起沙的跑道

  在陈凤广管理的一年里,萨迦县中学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内到处都能看到陈凤广为学生精心挑选的格言,学校操场上竖起的一块“饮水思源”艺术石也是陈凤广亲手搭的。“老师您好!”“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已经成为了萨迦中学孩子们常说的问候语,连前来造访的其他老师都感叹萨迦中学的变化,称那里是“日喀则地区最阳光的学校。

  日喀则地区经常停电停水,学生总是喝生水,洗澡更是奢望。华育中学的师生特意捐赠了20万元,解决了萨迦学生的饮水问题。陈凤广还告诉了大申一串数据,西南模范中学出资了1万元,用以解决学生的晒衣架问题,另与53名萨迦学生结对子形成帮扶;求知小学师生捐款15158.90元解决部分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目前,南洋中学和南洋初中也正在开展系列爱心帮助活动,田林一小等学校正在思考如何与西藏的学校结成对子,更好地去关心帮助西藏的教育。谈起这些帮助,陈凤广显得很激动。

  他又皱起眉头说道:“学校现在的条件确实不好,孩子们晾衣服只能把衣服都扎在一起晾在窗户外面吊着。宿舍的床没有护栏,我们靠拉个绳子防止学生掉下来,床是很薄的钢板,有安全隐患。学校287米长的跑道里布满了小石子,起风时石头沙子漫天飞。学校资金有限,烧煤也烧不起,如果有个可以用太阳能的澡堂,能解决藏区孩子的卫生问题,那就更好了。”他希望社会上有这些资源和爱心的人士能够为萨迦中学的师生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也在尽力去改善这些条件。

  采访结束,陈凤广的手机又响了起来,熟悉的藏族歌曲在耳畔回荡,歌词里唱着“为了雪域的明天美丽富饶,我们愿奉献一生,”陈凤广说,援藏的日子感触太多,这是他在萨迦时自己写的歌。稿子发出的时候,他带着家人的牵挂与不舍又踏上了前往雪域的路,就像他的诗中写的那样“做一株顽强的小草,去点绿四周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