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团队发现新型血浆生物标志物

07.03.2018  01:11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团队发现自发性脑动脉夹层(
spontaneous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 简称sCAD)新型血浆生物标志物,标志着sCAD的早期诊断取得创新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31日以“The value of plasma fibrillin-1 level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神经病学界临床研究杂志 Neurology 上。

血管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成,一般情况下,这三层紧密相连,彼此相安无事。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或者发生病变,血管壁的内膜就会撕开,在内膜和中膜间形成一个假腔,血液在此淤积形成壁间血肿。同时,中膜和外膜可能发生撕裂,向血管壁外突出形成动脉瘤样扩张。无论是壁间血肿还是动脉瘤样扩张,其内血液流速缓慢,一不小心就会形成血栓,血栓跟着血液一路而上,便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sCAD是导致中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急性sCAD的漏诊误诊普遍存在。

过去5年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教授、韩翔副教授、朱珠博士等与放射科汤伟军、葛亮合作建立了附属华山医院单中心200多例sCAD队列,发现血管弹力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fibrillin-1与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相关。血浆fibrillin-1水平可以作为sCAD早期诊断、病因寻找、治疗方案制定、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该项研究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美国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委员会的Jickling教授等为这一研究成果撰写了同期评述,认为“该研究的创新性发现不仅有助于急性动脉夹层与其他原因卒中的鉴别,更为急性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治疗决策乃至随访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