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披露打假模式 通过检测商品Logo判断

24.12.2014  11:44

  随着电商的兴起,假货从线下开始渗透到线上。昨日,阿里巴巴集团首度对外披露多年来的打假数据: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

   线下才是假货的重灾区

  假货伴随着电商的兴起,也变得妖魔化,宛如一夜之间,假货充斥在互联网上。但是,事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昨日,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发布的《2014年网络交易平台打假报告》中指出,消费者对假货的辨识仍然存在误区,而多项统计数据显示,线下才是假货的重灾区。报告认为,打假必须要从源头打起,而打击假货最有效、最核心的手段,就是电子商务。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强调,当前,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源头在网下,要抓住源头进行治理。要一追到底,不能像割韭菜那样,在网上割了一茬又一茬,却任由网下的假冒伪劣源头不受触动。

   防控假货开启两大闸门

  2013年起,阿里巴巴逐步建立了全球最专业的图片侵权假货识别系统,通过图片算法技术实时扫描,识别能力超过国外同类图片侦测软件。商标识别算法可以通过检测图片中的局部Logo,来识别图片中商品的品牌,进而判断该商品是否为假货。目前淘宝收集的各类违规假货样本的图库在100万左右,系统每天调用超过3亿次。一旦发现新的假货图片,可以支持在30分钟内检索出淘宝上所有与此相似的图片,进而下架所有引用该类图片的商品。

  此外,阿里巴巴正在逐步打通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平台上的账号系统,建立卖家的售假信用体系数据库,当卖家历史记录达到危险值后,就会推送给客服作为处罚的判断依据。淘宝网针对卖家的实名审核越来越严格,正在从“实名认证”向“实人认证”迈进。大数据检测以及网络DNA认证体系、神秘购买抽检机制等一系列的动静态管理保障体系已成为防控假货的两道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