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阿婆腿脚不便四年没下楼 一个“小改变”让她走进小区
贺阿婆说,这几年她不能下楼,觉得特别寂寞,多少次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走进小区、见见老朋友,如今自己终于圆梦了。
84岁的贺月仙阿婆激动万分,四年没有下楼的她日前终于下楼了,并在小区里面偶遇了年轻时的好友,她逢人就说“圆了自己的梦”。
原来,贺阿婆居住在静安区彭一居民区一幢老公房4楼,由于老房没有电梯,这几年,腿脚不便的她几乎足不出户。6月27日,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贺阿婆首次尝试用爬楼机下楼。没想到,才到楼下,她就碰到了60年前与她一同入住这个小区的好友黄阿婆,两人多年未见,激动地眼泪润湿了双眼。贺阿婆说,这几年她不能下楼,觉得特别寂寞,多少次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走进小区、见见老朋友,如今自己终于圆梦了。
今天,静安区爬楼机服务试点在彭浦新村与临汾路街道正式启动,老人、残障人士与上下楼不便的居民都可以申请这一服务,试点成熟后,今年爬楼机服务将在全区推广。
像坐轮椅一样被推着上下楼
记者在平顺小区看到了静安区这次试点的爬楼机:机器不大,像一个人的座位,下部有两个大轮子,当专业人员推动机器上楼或者下楼时,机器底部会伸出两个小轮子辅助上下楼。
当天,住在平顺小区一户二楼的老年居民体验了这台爬楼机。只见工作人员先安置老伯在座椅上坐稳,再为他系上安全带,然后推动爬楼机开始下楼,老人像坐轮椅一样安静地坐在爬楼机上,一分钟左右,老伯就被送到了一楼。这位居民说,感觉过程中很平稳,没有任何不适感。
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试点的机器叫“便携式电动载人爬楼机”,不用施工安装,不占用楼道空间,每次由专业人员携带设备上门服务。爬楼速度可调节,可快可慢,但出于老人安全考虑,目前一般一层楼在一分钟左右。不过,因为爬楼前要将老人安置在座椅上坐稳,以及楼层间的转角部分需要推行前进,所以爬楼总时间会稍长一些,一般6层楼爬下来要12到15分钟左右。
据悉,目前,静安区已在彭浦新村与临汾路街道建立了多个爬楼机服务站,对服务人员进行了1个月的专业培训,这两个街道的“悬空老人”或残障人士只要通过预约电话,就可以享受到这一服务。
记者看到,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推动爬楼机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位工作人员一直走在爬楼机的前面,不时与老人进行交谈。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主要出于老人安全考虑,有一个人走在前面,老人会觉得心里踏实,而且他通过与老人交谈,可以缓解老人紧张情绪,并观察与了解老人是否有不适之处。
爬楼机推广存在多个难题
其实,爬楼机并非什么新项目,此前在多个区域都有过试点,但最后能持续推进的成功案例不多。“技术、安全性、成本都是爬楼机在推广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在技术操作上,就以静安为例,此前试点过一种需要在楼道内安装轨道升降机的爬楼机,但因为受到楼道空间限制,安装轨道势必要挤占公共空间,有些居民不愿意。
还有一些区域最初推广爬楼机时热情很高,但遭遇了老人的安全性难题。“爬楼机上下楼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如果在这个时间内,老人身体感到不适,那怎么解决?如果老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性问题,责任谁来承担?”
此外,爬楼机设备与人工操作本身都有一定成本投入,如果是大部分由政府投入做公益性推广,既让更多老人享受到这样的服务,又能让这个项目良性运转起来,究竟需要政府多大投入,居民又出多少比较合适?
试点成熟后全区推广
上海是个老龄化社会,特别在静安这样的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非常高,而不少老人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公房内,上下楼非常不便,严重影响出行安全和生活质量。“开着窗户能够看见楼下,就是走不下来”,这样的老人被形象地称为“悬空老人”。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静安区率先在老龄化程度高、无电梯老公房集中的彭浦新村与临汾路街道辖区内进行爬楼机试点。有统计显示,仅在彭浦新村街道居住在老公房3楼至6楼的60岁以上“悬空老人”就有4500余人,80岁以上独居老人约有1500余人,另有肢体残疾人2100多人,上下楼不便人群数量比较庞大。
与此前的爬楼机项目不同的是,此次这个项目,从一开始,静安区就想着,如何将这一爬楼机项目真正推广开来。区政府委托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国有企业——凯成公司来具体实施,先配合街道进行情况排摸与小范围试点,把这些实际问题、实际困难想明白、解决好,再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据说,这次选择的“便携式电动载人爬楼机”特意从国外进口的。此前凯成与街道比较了多种爬楼机,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最终选定了这种。
下一步,街道和凯成将通过试点,多收集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服务模式,形成可以推广复制的服务经验。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