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债不赖“ 上海阿姨朱庄女用7年寻找弟弟生前债主

28.08.2015  14:35


近日,《大家帮侬忙》节目组收到一封信件,来信的是一位叫朱庄女的上海阿姨,今年71岁。《大家帮侬忙》是一个帮人解决困难、帮人维权的民生类新闻节目,所以来信的内容常常是老百姓的艰辛和无助,而没想到,朱阿姨写的是一个平淡却温暖、质朴却珍贵的心愿。



第二天看看新闻网记者陈蓓儿就来到了朱阿姨家,老公房小小的、很整洁。朱阿姨说,她有个弟弟,名叫朱庄明,从前就在小区门口的余姚路上摆鱼摊头为生,2008年患肝癌去世了,一生没有成家也没有积蓄。弟弟走后,朱阿姨和母亲替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皱皱的纸,竟是弟弟亲笔写的欠债清单。


小猴子、王阿三、小老头……”在这张欠条上,弟弟列了20个名字,全是绰号,后面写的欠款金额,小到几十元,大到几千元。朱阿姨说,当时母亲就跟她讲: “人死债不赖,我们要去还掉。”朱阿姨的母亲那时候已经年近9旬,这20个人里,有的是老邻居,朱母就亲自去还钱,但还有更多是没听过的陌生人,母亲就托朱阿姨一定要去找到。



我就去问弟弟一起玩的人,人家就告诉我在哪里,我就找去。哪怕100元,我都还给人家。”朱阿姨讲起有一次去找一家胭脂店老板还债的事,朱阿姨哽咽了: “我说,你认不认识庄明,他说,认识啊,好久不来了。我说,他已经走了。这个老板都不知道我弟弟已经走了,他后来无论如何不肯要钱。我说不行的,你收下, 你要是觉得(不妥),就买一刀锡箔烧给他。

     

就这样,朱阿姨慢慢地把清单上的名字都划掉了。但还剩下两个人,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叫"水产小张",一个叫"水产福建"。朱阿姨说,弟弟以前卖黄鱼和带鱼,这两个人应该是他的供应商:“ 我弟弟在这两个人这儿批发,其他朋友都不认识的。但是这两个人肯定是铜川路市场里的,我弟弟有个绰号,叫"大喇叭"。人家有的叫他‘大喇叭’,有的叫他 ‘庄明’。我曾经到市场去过、问过,去了几次,人家都说不知道。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市场,因为很大很大。”


朱阿姨说,欠款清单上的债主,没有一个人找来讨债的,这两个水产老板也没有来。因为再也没有其他线索了,这件事一搁就是7年,清单都被捏软了,弟弟留下的最后这1900元的债务也成了朱阿姨的一块心事。她说,她实在没办法了,想请我们电视台帮忙,看能不能把这两个人找到。钱还了,她就能把清单烧给弟弟,让他在另一个世界安心。



虽然觉得希望很小,但是第二天,记者和同事还是按照朱阿姨提供的信息,来到了铜川路水产市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市场内有800多个摊位,在做生意的也不一定是登记摊位的,要找这么多年前两个名目模糊的鱼老板,相当于大海捞针。但是听了朱阿姨的故事,市场的工作人员和保安都很感动,决定死马当活马医。 他们给我们介绍了一位"老法师"顾老板,带我们去碰碰运气找找看。顾老板在这里做生意十几年了,据他所知,卖黄鱼、带鱼的,七八年前就在做的,又是来自福建的,现在就剩那么三、四家了。


问下来,大家都没有听过“大喇叭”或“庄明”这个人。 问过了“福建帮”我们有去找了“安徽帮”和其他散户,也毫无斩获。其中一位鱼老板告诉我们,做鱼生意的大多记脸不计名字,走到跟前是熟人,只报姓名却不知道,他笑着对顾老板说:“你看我们那么熟了,我也叫不出你名字呀。


朱阿姨当时跟我们说,弟弟生前的照片和用品有些随葬了,有些也遗失了,现在也没有什么别的物件能帮助找寻。跑了一上午还是没线索,我们只好又回到铜川路水产市场管理处。“我们会再留意的,尤其是夜间人多的时候。我们再去问,一旦得到消息,我们马上就联系你们电视台。”当班的安保队长周国华说,即使希望渺茫, 他们也会再想办法去找,但愿能帮上朱阿姨的忙。


片子播出两周了,也并没有相关的反馈。记者打电话给朱阿姨跟她说这次我们没能帮上忙。朱阿姨说,没事,我再等等看。


看看新闻网记者: 陈蓓儿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