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队员讲述打捞东方之星:从穿钢缆到起浮需7步

10.06.2015  10:35

  6月3日,湖北监利,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救援人员正在参与“东方之星”救助行动。

  6月10日消息:6月1日21时30分许,从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6月2日凌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东海救助局共24人组成的中国救捞应急救援队接到任务,火速前往事发地点参加沉船救援行动。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6月9日了解到,“东方之星”打捞过程历时近22个小时,上海打捞局和东海救助局在江底完成对沉船的钢缆穿引、扳正起浮工作。此外,上海潜水员多次下水,共搜寻出10名遇难者、带出水面。

  6月9日,作为应急救援队领队之一的东海救助局郭秀斌副局长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救援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在水下搜救遇难者和打捞难船。由于路途遥远,几经辗转于当天晚上赶到事发地点后,潜水员连夜作业。按照难船船舶构造,搜寻遇难者作业是从主甲板三等舱开始入手,逐层向二层、三层、四层延伸,每层要逐个房间入内进行搜寻排查。

  在72小时黄金搜救时间内,水下搜寻与难船打捞前期准备工作同步进行。6月4日晚9点半,当包括船底开洞进行生命迹象搜寻再无发现之后,所有的工作转入了难船扶正、打捞起浮的阶段。

  郭秀斌介绍,为打捞难船,救援人员先前在露出水面的船底焊接了8个缆桩,用于穿钢缆,每个缆桩可承受80吨拉力。紧接着,救援人员又连夜完成7个步骤的作业: 一是难船穿引六道钢缆;二是将钢缆套住缆桩;三是抽引钢缆及固定;四是将钢缆套住浮吊挂钩;五是起钩对难船进行水下扶正;六是在水下抽引钢缆穿过船底并挂钩,为起吊做好准备;七是浮吊起钩将难船吊出起浮。

  从6月5日7时2分,两艘起重浮吊拽紧六道钢缆,对“东方之星”号客轮正式开始沉船扶正作业。9时06分,高15米的“东方之星”号实现整体扶正。16时15分对“东方之星”号进行起浮的起吊作业。由于难船出水重量偏重,当出水至二分之一时,二艘浮吊船负荷超重,此时,正在附近水域待命的另一艘吊力300吨级浮吊船加入起重队伍,在第七道钢丝挂上钩后,起吊作业继续进行。18时50分许,在三艘浮吊船的共同起吊下,难船船身整体露出水面。至此,失事船舶在倾覆90多个小时后终于出水。

   对话潜水员周东:只想让他们快点“回家

  周东,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应急反应救助队一分队队长,1999年起成为潜水员,是东海救助局参与沉船救援的5名潜水员之一。

   澎湃新闻: 你们每次下水时间有多长?

   周东: 由于受到水流、下潜深度的影响以及具体任务的不同,每个队员每次下水的时间各不相同,我下水一次的时间是一个多小时。

   澎湃新闻: 多名潜水员同时下水搜寻吗?

   周东: 不是,潜水员下水时带的是管供式潜水装具,也就是大家看到的潜水员身后有一根管子,依靠这个管子提供氧气并保持通话。因此,一人下水,岸上至少有三人协助,一个控制管子,一个负责通话联络,还有一人是应急的,一旦下水的队员遇到危险就要前去营救。

   澎湃新闻: 水下搜寻的危险在哪里?

   周东: 一是江面以下能见度几乎为零,即便是带着照明工具也只能看到一点点的距离。二是潜水进舱探摸作业难度非常大,进船舱后完全靠手摸索前进,由于船倒扣后,橱柜床铺等杂物铺天盖地,很难找到进入的通道,要边清理边进入,还要随时防止有东西砸下来。四是必须进出走同一条路经,水底下无法设立标识,要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更要小心谨慎,尤其是要防止尖锐的物体刺破身后的供气管。

   澎湃新闻: 地震中埋在废墟里的人可以通过敲击声来传达求救信息,沉船中也能这样吗?

   周东: 被困在船舱中的遇险人员可以通过敲击声来传达求救信息,但敲击声只有在露出水面的船体部分才能听到,在以前的救助中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船上听到敲击声后,按声音传来的方向确定位置,再派潜水员下去施救,潜水员在水底下是听不到敲击声的。

   澎湃新闻: 在救援过程中,潜水员把氧气面罩给了遇险人员,是否会给自身带来危险?

   周东: 为了挽救遇险人员的生命,潜水队员会把氧气面罩给水下遇险人员带上,虽然这个时候潜水队员可以用自带的氧气瓶供氧,但问题是身后的管子没有了,也就不能跟岸上通话,一旦遇到危险,就要靠自己解决了。

   澎湃新闻: 你在水下搜寻结果如何?

   周东: 很遗憾,我没有找到生还者,只搜寻到2具遇难者遗体。我是在二层甲板进行搜寻,由于船舱的窗户小,穿着潜水装备很难通过,通过后还要从堆积的杂物中理出一条通道,难度很高。尤其是第二名遇难者被倒扣在床底下,我一边挪动床,一边说:“快点出来,快点出来,早点带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