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院士课题组指出我国“医老”存在三大误区 五大对策是关键

06.11.2014  10:30

新闻中心讯  目前,我国在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方面,普遍存在重“养老”,轻“医老”的问题,专家呼吁这种现象应尽快予以纠正,否则对我国健康老龄化发展极为不利。这是记者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的首批中国工程院国家战略咨询研究重点项目“长三角’地区健康老龄化发展的战略研究”专家咨询会获得的信息。

杨胜利、陈赛娟、顾玉东、李载平、林其谁、廖万清等7位院士及上海市科委、卫生计生委、发改委、院士中心领导和课题组成员等与会。会上,项目总负责人闻玉梅院士汇报了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该咨询报告中提出的几点战略建议。

据该项目参与者、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院长俞卓伟介绍,由闻玉梅院士领衔,杨胜利、李兰娟、侯惠民、阮长耿、沈倍奋、陈亚珠、王红阳等1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江浙等地近40名专家共同参与的 “长三角’地区健康老龄化发展的战略研究”自去年7月23日在上海启动以来,经艰苦性工作,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形成9.3万字+15个附件的调研报告,准备呈送国家相关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

闻玉梅院士强调说,所谓“医老”,即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加强预防,减少看病支出的医疗服务的战略,“医老”不是单纯的为老年患者医治疾病,是一项长期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民生工程。通过大力推广“医老”,老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疾病的时间,尽早干预以减少疾病的并发症,合理地对患者做护理与康复性治疗,在提高医联体作用时,发挥各级预防及治疗机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闻玉梅院士课题组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我国在充分重视及实施诸多“养老”政策的同时,却普遍存在忽视“医老”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将“医老”问题提到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因为老年慢性病多、病程长、难以治愈,资源占用多,占人口10%的65岁以上老人占用了30-35%的医疗总费用,到2030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将占GDP 8-10.6%。“医老” 可达到以投入较少成本,提高整体老年人健康水平,为国解忧,为民谋福。

闻玉梅院士认为,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正以非常快速的水平在进展。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上海更是首当其冲,2013年的老龄人口已达全市人口的27%, 所带来的问题之多可想而知。

闻玉梅院士认为,我国目前在“医老”问题上有三大误区,一是误认为“医老”已融合在“养老”之中,忽视了“医老”具有自身系统性、有效性的积极功能;二是误认为医院内已设有多种专科,不需要另建老年医学科,即忽视了老年人的特殊生理、病理,具有多病共存及发生并发症等问题,需要构建综合预防、临床、科研、康复等完整的老年医学体系;三是误认为“医老”涉及医疗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复杂问题,可“等等看”。 忽视了可抓住时机,通过“医老”结合并促进医改,既达到医疗卫生工作关口前移,中心下移,又可解决老年群体健康与医疗问题,获得一石二鸟的效果。

针对以上三大误区,闻玉梅等与会院士、专家提出五大对策,一是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国家级老龄化社会领导委员会,全面领导与规划工作。通过整合“养老”与“医老”多头领导的资源,彻底改变目前健康老龄化分兵把口的现状,达到事半功倍、节约资源的目的。二是将“医老”和“养老”同样列为重要国策。明确“医老”的长期性及必要性,发展并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老”体系。建立国家老年医学研究中心;设立“医老”的重大科技研究专项基金;建设整合预防、医疗、诊断、护理、康复及产业化的一条龙联合体;制定并实施对学科发展及人员培养政策倾斜等;建议可在长三角地区先试先行以取得经验。三是构建医老体系,发展老年医学学科;四是发掘“医老”事业中的产业化方向,即以老年群体的普遍需求为导向,加强发展价廉物美使用的产业链,推进“医老”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包括老年药物研发、老年医疗与辅助器材、老年疫苗及信息化、数字化服务等;五是建设并完善“医老”保障体系,确保“医老”人员在人员、科研经费及产业化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将“医老”纳入民生建设,将预防干预措施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构建灵活的资金筹集机制,统筹资金,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