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院士闻玉梅重执教鞭上医德课的故事

08.09.2016  21:07

  开栏的话他们是忠诚教育事业的楷模,他们是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典范,他们是创新教育手段和科研方法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领军人物……今天起,本报采撷一组上海教育系统先进教师及团队,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把鲜花和掌声送给这些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们。

  "我从事医学教育近60年……心脏是人的生命之本,心脏停跳,生命终止。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有一颗身体健康的心,更要有精神健康的心,也就是爱心、公心和恒心。"这是几天前,闻玉梅院士在复旦大学2016级开学典礼上的新生寄语。当时,现场就有十多名大一新生决定去抢报闻老师的课。

   80岁学吹打,要和学生们谈心

  年过八旬,而闻玉梅却重新站上三尺讲台,向大一新生授课。什么样的课程如此重要?这门课叫《人文医学导论》,始于两年前。当时,越来越多的伤医事件、不断加剧的医患矛盾,使闻玉梅开始思考"我们的医学生究竟怎么看待自己的职业"。

  闻玉梅想到开设一门医德课程,它不是普通的说教,而是师生坐一起讨论。复旦大学哲学系团队也加盟这门课程中。闻玉梅说:"家人都反对开这门课,说我是80岁学吹打,但这学期我就只做这一件事,希望能为学生点燃心中理想的火种。"

  第一堂课,闻玉梅就遇到挑战。一名学生说,父母经常给她转发一些伤医事件的新闻,"以前我只知道读书,但社会现实袒露在我面前,我选择医生职业究竟对不对?"

  闻玉梅向学生们谈起了自己的从医经历。她1951年开始学医,当时觉得穿上白大褂很神气。后来去华山医院实习,老师要求学生给病人叩诊时必须把手焐热,把听诊器焐热。如果要解开病人的衣服检查,检查完一定要帮病人的衣服扣上,"老师自己就是这么做的。"闻玉梅告诉学生,"就是这些老先生的影响,一个最初认为当医生很威风的人,到了毕业时,已经理解了一点——病人是帮助我们成长的。"

  没有说教,只有一位老人与学子们的谈心交流,闻老师的经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2015年,《人文医学》通过网络向全国高校开放,30多所高校的3000余位医学生得到了和复旦学生一起接受人文医学教育的机会。

   我是老师,教书育人责无旁贷

  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身上的光环很多。她是世界知名的"乙肝病毒克星",十多年前研制了"灭活SARS病毒免疫预防滴鼻剂"。但她更喜欢听到的称谓是"老师"。她常说,国家需要创新,靠一个人不行,育人、培养人才,教师责无旁贷。

  研究生都非常佩服闻玉梅的教学方式,因为她永远能打开学生智慧的窗口。有个研究生入学题目是闻玉梅出的,后来,这个学生竟批评题目出得不好。闻玉梅则认为学生敢于批评老师,非常难得,给他专业分加了1分,使他顺利入学。这个学生后来很出色,出国后成果斐然。

  还有个博士后,已经习惯导师说什么,他就干什么。闻玉梅说,不要忙着做实验,要学会设计和计划。3个星期过去了,他绞尽脑汁写不出来;后来终于写出来了,闻玉梅认为不合格,退回去重写……一次次交流、修改,十个月后,这位博士后创新能力有很大改观。他真诚地说:"闻老师,一开始我非常不适应你的教学方法,现在我明白了,要成就事业,首先要学会思考、独立判断。"

  闻玉梅总能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着青年们的心。为了增强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她甚至在实验室里装上彩电,鼓励大家关注世界杯,关注中国足球。走进闻玉梅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著名油画家闻立鹏的一幅作品,画面上是一株傲雪怒放的红梅,"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正是闻玉梅一生为师、为人的真实写照。她说:"我是一个步行者。尽管前进的道路很泥泞,充满艰辛,只要目标清楚,步行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作为一位'步行者',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感到既光荣又自豪!"

  新学期,她又将走进《人文医学》的课堂。她说"这学期只做一件事……"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