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2013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报告(环境保护篇)

20.11.2014  11:36

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  生态文明取得新突破 —— 闵行区 2013 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报告(环境保护篇)   201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承上启下年,闵行区紧紧围绕“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要求,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建设为契机,以着力优化生态环境为重点,强化环境监管,加强环境整治,创新机制体制,提升环保能力,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试点区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一、闵行区环境质量及环保工作现状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 闵行区现有大气自动监测站5个,分别设置于区环保局、环境监测二站、吴泾税务所、华漕镇诸翟学校和浦江世博家园。闵行区空气污染指数由位于区环保局、环境监测二站、吴泾税务所3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的实测数据计算得到,污染因子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3项,华漕和浦江子站不参与全区平均值计算。闵行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由连续自动监测和手动连续采样实验室分析两部分组成。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SO 2 )、二氧化氮(NO 2 )、可吸入颗粒物(PM 10 )、总悬浮颗粒物(TSP,包括铅)、降尘(包括可燃物)、硫酸盐化速率和氟化物等。 根据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相关工作安排,2012年11月16日起,停止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PI),以新国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发布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的日均浓度和相应的等级。为深入落实市环保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本市环境空气质量分区监测发布工作的通知》(沪环保总[2012]413号)的要求,在2013年8月底前按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的技术要求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房进行改造完善并试运行,六项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和细颗粒物)全部按规范监测后,于2014年1月1日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 2013年闵行区多渠道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相关信息,有效率为100%。发布渠道分别有区环保局网站、区电视台、区政府门户网站、新浪微博和闵行区政务微博、手机短信等。(见下表1、2)         表1: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0-50
51-100
101-150 Ⅲ1 轻微污染
151-200 Ⅲ2 轻度污染
201-250 Ⅳ1 中度污染
251-300 Ⅳ2 中度重污染
301-500 重污染
    表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分布情况
年份 2012年 2013年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95.4% 89.9%
Ⅰ(天数) 161 118
Ⅱ(天数) 188 210
Ⅲ1(天数) 17 33
Ⅲ2(天数) 0 3
Ⅳ1(天数) 0 0
Ⅳ2(天数) 0 1
Ⅴ(天数) 0 0
空气质量级别
  从表2可以看出,近两年我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2013年闵行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8天,优良率89.9%,与上年相比减少21天,优良率降低5.5个百分点;比上海市优良天数多1天,优良率高出0.3个百分点。2013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劣于2012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较2012年减少21天。在空气质量二级(含二级)以上的247天中,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表明颗粒物是闵行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闵行区通过推进五轮“环保三年行动”建设,采取结构调整、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多管齐下,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控制消减高污染燃料,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强化对区内废气污染重点企业的监管,确保了我区空气质量不劣于全市平均值。然而,由于环境空气是一个开放系统,流动性强,尤其是2013年11月份以后,由于华东地区气象条件异常,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连续出现静风、逆温等不利气象因素,造成了多日连续灰霾等重污染天气,严重影响了以API计算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时,闵行区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裸露的泥地以及在房屋建设施工、道路与管线施工、房屋拆除、物料运输、物料堆放、道路保洁、植物栽种和养护等人为活动中产生了诸多粉尘颗粒物,对大气造成扬尘污染,对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影响较大,以上因素均对全区环境空气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借着清洁空气计划实施的契机,闵行区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区内燃煤或重油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扬尘污染控制。 2 、区域环境噪声稳定达标 噪声污染由于其声源的差异,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呈现不同的特征,在进行功能区域划分、网格布点、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特点,综合考虑城市产业结构、工业布局、气象、地貌、保护目标等诸多因素,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的有关规定,本区25个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见表3)。每年共进行4次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工作,监测时间分别为2月、5月、8月和11月,监测时段为昼间8:30~17:30,其中11:30~12:30停止监测;夜间22:00~次日凌晨6:00。 表3: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
序号 点位名称 责任行政区 监测频率
1 吴泾镇星火村三队 吴泾 2月、5月、8月、11月
2 龙吴路民建加油站处 吴泾 2月、5月、8月、11月
3 西环路381号 莘庄 2月、5月、8月、11月
4 报春路388弄新梅花苑新梅小学门口 莘庄 2月、5月、8月、11月
5 吴中路2768弄39号别墅内 七宝 2月、5月、8月、11月
6 七莘路2855弄叠彩人家79号门前草坪 七宝 2月、5月、8月、11月
7 新镇路701弄2幢 七宝 2月、5月、8月、11月
8 上海港龙吴港务公司,嘉兴港辉有限公司内 吴泾 2月、5月、8月、11月
9 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停车场 吴泾 2月、5月、8月、11月
10 上海吴泾第二发电责任公司内(绿化带处) 吴泾 2月、5月、8月、11月
11 吴泾第一幼儿园一分部 吴泾 2月、5月、8月、11月
12 虹梅路3001弄88支弄奥汀豪园16号 虹桥 2月、5月、8月、11月
13 龙柏七村10号 新虹 2月、5月、8月、11月
14 沪青平公路338弄18号102 新虹 2月、5月、8月、11月
15 静安新城5区9号 虹桥 2月、5月、8月、11月
16 平阳路150号 古美 2月、5月、8月、11月
17 江南星城(顾戴路1999号) 古美 2月、5月、8月、11月
18 莘朱东路335号西40米 梅陇 2月、5月、8月、11月
19 春申路2329(D座) 梅陇 2月、5月、8月、11月
20 黎安路110号黎安一村132号 莘庄 2月、5月、8月、11月
21 春申路1888弄17-18号 梅陇 2月、5月、8月、11月
22 春申路(万科假日风景大门内南30米) 莘庄 2月、5月、8月、11月
23 顾戴西路铁路东 莘庄 2月、5月、8月、11月
24 上海莘城中央花园中心 莘庄 2月、5月、8月、11月
25 漕宝路1783弄红明村顾家塘30号东3米 七宝 2月、5月、8月、11月
    表4:2012、2013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 单位:dB(A)
年份 Leq
昼间 夜间
2012年 56.2 47.6
2013年 55.4 47.8
  由表4可见,2013年闵行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4dB(A),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7.8dB(A)。与上年相比,昼、夜间分别降低0.8dB(A)和上升0.2dB(A)。与上海市平均水平相比,昼、夜间分别低0.1dB(A)和0.4dB(A)。近5年(2009~2013年),闵行区昼、夜间区域噪声一直保持稳定达标。 闵行区在治理城市噪声污染方面,加强了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根据本区环境噪声污染的特点和现状,由政府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做到整体规划布局,并运用科学的技术进行预防和治理。其中包括开展各级绿色小区、安静小区创建及复评,建立起噪声控制长效管理制度;对高架沿线安装隔声屏、隔声窗等措施,降低交通噪声;组织大批警力多次开展了机动车禁鸣、限速、禁驶等专项整治,提高驾驶员噪声防控意识等。同时,加强环境噪声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法制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3 、交通干线噪声稳中有降 闵行区内高架道路、高速公路、交通主次干道、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相互交错,立体化交通格局已然形成;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莘庄立交等担负着辐射长三角、承接市中心的交通重任,过境车辆繁多,交通噪声很难控制。 按照《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总站物字[2010]241号)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有关规定,2009年起,本区共设置16个交通噪声监测点(见表5)。全年共监测4次,监测时间分别为2月、5月、8月和11月,监测时段为昼间8:30~17:30,其中11:30~12:30停止监测;夜间22:00~次日凌晨6:00。   表5: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
序号 点位名称 路段 监测点位GPS坐标
1 漕宝路吉宝宾馆门口 七莘路-外环线 E: 121.35762 N: 31.15974
2 顾戴路1100弄新时代花园南门 龙茗路-莲花南路 E: 121.3839  N: 31.14162
3 顾戴路2880号市电力公司门东 中春路-七莘路 E: 121.35177 N: 31.13089
4 虹梅南路1660弄虹梅新苑 春申路-外环线 E: 121.42319 N: 31.12696
5 沪闵路6259号银霄大楼A楼 水清路-七莘路 E: 121.37687 N:31.11377
6 沪闵路莲花路地铁站西50米 古方路-报春路 E: 121.3962  N: 31.13183
7 七莘路1088号宝驹汽车维修门北 秀文路-黎安路 E: 121.36361 N: 31.12781
8 七莘路181弄裕兴花园东门 莘沥路-莘潭路 E: 121.3726  N: 31.11425
9 七莘路2298号上海通远汽车销售公司门北 中谊路-华茂路 E: 121.35384 N: 31.14509
10 万源路漕宝路西30米 龙茗路-万源路 E: 121.38451 N: 31.15959
11 吴中路1389号上海首乌丽亚大酒店门东 金汇路-虹井路 E: 121.36953 N: 31.17529
12 吴中路2768弄兴隆花园门西 七莘路-吴宝路 E: 121.34159 N: 31.16399
13 中春路7058号上海欣畅实业有限公司 中谊路-华茂路 E: 121.34246 N: 31.1407
14 中春路9219号上海国利汽车配饰件有限公司 新龙路-沪星路 E: 121.32979 N: 31.16082
15 中春路上海尼桑特约维修中心 黎安路-顾戴路 E: 121.35213 N: 31.12883
16 沪闵路280号 东川路-江川路 E: 121.41742 N: 31.00968
    表6:2012、2013年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 单位:dB(A)
年份 2012年 2013年
Leq 昼间 69.1 68.9
夜间 64.7 64.3
车流量(辆 / 小时) 昼间 1868 1173
夜间 682 462
  由表6可见,2013年,闵行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9dB(A),夜间时段平均等效声级为64.3 dB(A)。与上年相比,昼、夜间等效声级分别降低0.2 dB(A)和0.4 dB(A)。与上海市平均水平相比,昼、夜间分别低0.7 dB(A)和0.3 dB(A)。道路交通干线昼间和夜间的平均车流量分别为391辆/20分钟和154辆/20分钟。 近5年(2009~2013年)的监测数据表明,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夜间趋于好转,但夜间噪声5年来均未达到标准。 闵行区加大交通干线噪声敏感点整治力度,限制机动车鸣笛,对造成交通噪声的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结合道路大中修工程项目,推进噪声扰民严重的路段实施低噪声路面改造。积极建设和规范管理城市噪声达标区,使重点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4 、二氧化硫和 COD 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COD排放量包含生活COD排放量和工业COD排放量。生活COD排放量主要由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最直接的减排方法是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一方面我们通过逐年提高截污纳管率来降低生活COD的排放量,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导入使生活COD的产生量呈上升趋势。 鉴于以上原因,我区主要通过减少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COD的排放量来降低全区的总排放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各单位减排职责。 根据《闵行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和《闵行区“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方案》的要求,年初制订《闵行区2013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方案》并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聚焦2013年环保工作重点,制定完成闵行区2013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污染物减排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纳入2013年度环保目标责任书,由区长与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行政主要领导签约启动实施。 二是严格执行“批项目、核总量”制度,严控二氧化硫和 COD 污染增量。 按照《闵行区“十二五”期间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办法(试行)》(闵环保评〔2012〕1号)的工作要求,将“批项目,核总量”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建立起街镇、园区、集团明确来源、区环保局审核把关的工作机制;同时,以“批项目、核总量”为抓手,倒逼存量削减,有效推动区域污染企业结构调整及减排工程实施。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快二氧化硫和 COD 存量削减。 为加快本区燃煤(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区环保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建交委、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质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落实2013年燃煤(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的通知》(闵环保办〔2013〕16号),明确区推进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建立协调推进工作制度,建立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燃煤(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推进机制。2013年,全区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60项,关停重点污染企业及生产线12项;完成中小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或拆除37台。 四是加强执法监管,确保二氧化硫和 COD 减排设施稳定运行。 切实加强废水、废气治理设施的执法监管。除了重点加强脱硫设施的监管外,加强了对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及其他废气治理设施的执法监管。今年以来,共对废气处理设施未保持正常运行的6家企业、水处理设施未保持正常运行的1家企业、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的3家企业以及水污染物超标排放的4家企业实施行政处罚,处罚金额达到42.5万元。 五是强化 减排体系 ,提升二氧化硫和 COD 污染管理信息化能力。 2013年,我区进一步规范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和运行监管工作,所有国控企业均已完成在线设备的安装、更新工作,其中化学需氧量等在线设备已于2013年完成验收,氨氮在线设备在2014年7月1日前完成验收。对已验收设备,每季度开展数据有效性审核,以确保数据传输有效率。实施空气质量在线监控系统的改造,新建集污染源和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收集、审核、统计、发布于一体的监测监控平台。区镇联手、通力协作,及时跟踪掌握减排项目进展,夯实减排档案资料,完成了全年季度调度数据统计分析、年度减排核查核算数据统计及档案资料的准备,为国家及市级核查打下扎实基础。积极开展针对我区11家国控企业的环境统计季报工作的指导和审核工作。 六是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截污纳管,不断降低 COD 排放。 2013年,我区以水污染减排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雨水泵站污水截流设施改造工程,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浦江和马桥旗忠等大型居住社区污水管道建设工作,大型居住区内部污水收管网及外部配套总管建设工作已全面完成;完成2013年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涉及浦江、吴泾、梅陇、马桥4个镇,纳管处理3110户村民生活污水。全区共新建污水管道32.8公里,完工管道长度占“十二五”规划任务的82%。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到87.46%。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闵行区2013年较2012年工业二氧化硫和COD的排放量显著降低,从而使二氧化硫和COD的总排放量明显下降。 5 、环保投入力度大,比重高 闵行区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将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把环保投入的完成情况列入对各镇、街道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体系中。2013年环境保护投入包含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其他方面投资等五个方面。 2013年,闵行区持续保持高强度的环保资金投入,累计达到42.90亿元。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包括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噪声治理、辐射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和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等的投资。2013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合计为9.69亿元,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共向14家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补贴资金7.23亿元,继续加大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 2013年“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合计为5.07亿元。“三同时”投资的增加,一方面体现闵行区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企业的环境行为越来越规范;另一方面则说明我区环保执法力度,特别是“三同时”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在不断加强。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包括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等的投资。2013年,闵行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570.47万元,不断改进和提升现有环境监管队伍、装备、技术能力和监管方式。 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包括扬尘污染控制、农村环境保护等的投资。2013年,闵行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3.23亿元,其中扬尘控制投资着重于堆场码头扬尘污染治理和工地扬尘污染控制等项目;农村环境保护投资则着重于农田化肥农药使用控制、畜禽污染治理(包括养殖场关停搬迁)、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设、农村河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 其他方面投资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洁生产等的投资。2013年,闵行区环保其他方面投资24.83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包括雨污分流改造)、燃气工程和清洁能源替代、河道整治工程、固体废物收集处理处置工程、噪声防治市政工程等;清洁生产包括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的投资。 二、环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崭新的文明形态,它的内涵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闵行区作为上海市的工业集聚区,面临传统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的窘境,努力从理念先行、政策引导、管理推动、资金保障等方面着手,努力探索一条工业城区建设特色生态文明之路。然而,对照城市化进程及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要求以及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闵行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1 、经济发展对污染减排的压力仍然较大 目前,闵行区产业仍以二产为主,污染负荷高,减排任务重。尽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部分重点污染企业和生产线的关停并转,但大部分企业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调整,且一些高能耗、高水耗的企业仍是区域税收大户,还需进一步发展。此外,闵行区10个保留工业区块中尚有一些仍待开发地块,新增污染排放量的消纳压力较大。此外,部分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受动迁资金、劳动力安置、新厂建设进度延缓等影响有所滞后。 2 、工程减排受法律、政策限制推动力不足 目前,在结构减排方面,市、区两级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但在工程减排方面仍在某些项目上缺乏有力推手,如工业废水减排方面,推动现有企业削减污水排放量的法律依据不足,资金补贴或奖励政策缺乏,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不高,水污染减排中可以实施结构调整的项目已基本落实,下一步推行重点企业开展污水减量涉及技术和资金投入难度凸显;上海市清洁空气计划已经发布实施,闵行区清洁能源替代任务和资金压力都成倍增加,天然气管网等硬件设施覆盖面不足,集中供热项目供热范围也有限,污染减排压力进一步凸显。 3 、减排“三大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按照国家和上海市要求,进一步推进闵行区区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更新改造,确保区级监控中心正常运行;污染减排的配套政策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企业减排任务考核的强制性手段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改善环境采取的措施 1 、立足转型发展,强化工业污染源整治 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实施莘庄工业区热电冷三联供、闵行发电厂煤改气、吴泾工业区锅炉改造等清洁能源替代和集中供热项目,加大燃气管网建设力度。继续严格项目把关,并系统梳理辖区内企业以研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有序淘汰一批劣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开展茶水炉综合整治试点。开展黄浦江闵行段转型发展战略研究,重点推进吴泾地区实现从化工基地向先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闵行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提升。 2 、立足存量削减,强化重点企业污水减排 全面推进废水重点监管企业废水排放控制工作,力争通过关停生产线、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工艺、进行中水回用、加强节水管理等措施,于2015年之前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10%以上。现有工业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因改扩建需要,新增的工业废水排放量须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予以平衡。 3 、立足结构完善,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推动位于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和储存、涉及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有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区域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备、有环境违法行为、厂群矛盾激化等类型的企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名单,合理运用污染减排等倒逼机制,深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在发展的基础上,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任务。 4 、立足环境民生,强化社会面污染防控 进一步强化扬尘污染防控的长效管理机制,梳理堆场码头搅拌站并研究规划布局,推进建设工地和堆场码头扬尘在线监控,加强现场监管和执法,探索引入社会化监督机制,共同监督文明施工,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扬尘污染。继续深化餐饮污染整治,推进群众反映突出的餐饮集中扰民地区的环境整治,提高群众切身感受度。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继续加强路检力度严禁冒黑烟车辆上路现象。 5 、立足资源保障,强化污染防治能力建设 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区级配套政策的修订,并合理安排好补贴专项资金。根据工作重点和实际需要,研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领域政策配套。研究建立区级部门环保责任制考核机制和办法,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加快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推进监测大楼建设,解决监测用房瓶颈问题。强化环保监管队伍配备,重点强化基层执法、巡查等监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