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风采】追求长远卓越 打造一流经济学学术重镇

06.09.2015  11:03

他1987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机制设计理论之父”赫维茨(Leonid Hurwicz)教授,博士论文获全美斯隆博士论文奖。

他是首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及其国家特聘专家,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1-1992)。他是国际英文学术期刊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的共同主编、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的主编,中文学术期刊《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的编委。

近20多年来,他一直在海外从事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并对中国经济改革及其制度转型保持密切关注和研究。1993年,他主持编撰了国内首套通俗介绍现代市场经济学的普及丛书——《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共14本),获中国图书奖等四个国家级大奖。2015年,他的合著专著《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获得第十六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他就是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田国强教授。

 

在上海财经大学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页上,你可以极方便地进入实验室负责人的主页,寻找到田国强教授的名字。也许令你感到有些惊讶的是,页面上的个人经历、治学心得、学术论文、工作报告都如数家珍,且总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新。田国强教授多次在不同场合这样强调:“我本人一直在从事激励机制的理论研究,因此我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态度是诚信,最大程度地接近完全信息的制度环境,让我的每一位同事、每一位学生都了解我的所思所想所为,唯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日常工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时间转回到2004年7月12日,作为学校首位体制内实聘海外院长田国强教授于当日走马上任经济学院院长,他决定深度参与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实实在在做些事情,并选择了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实现自己教育改革蓝图的试验田。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求实创新、打造一流”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发展振兴学校的基础学科经济学科,“用五至八年时间将上海财大打造成中国乃至亚洲一流的财经类大学”。

时至今日,根据荷兰蒂尔堡大学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最新排名,上海财大经济学科也已从早前的籍籍无名到跻身大中华第1、亚洲第6、世界第61位,国际学术影响力得到跨跃式提升,并保持着继续向世界前列挺进的态势。基于前期的经济学教育科研改革发展各项成果,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财经大学)于2011年底正式立项,2012年4月顺利通过论证,是以数理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线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内社会科学领域仅有的几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一。

经济学研究必须两手抓两手都硬

“经济学关涉社会经济治理,事关政策、决策走势,特别是随着中国正在经历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型,无疑对高校经济学研究所能贡献的知识成果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以抢占国际学术话语权,同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我们必须两手抓两手都硬。”这是田国强教授在与教师交流时经常说到的。

目前,通过“常任轨”国际期刊目录的导引和六年“非升即走”的长周期、高质量导向考核机制约束,实验室教师已经累计在这类国际顶尖和知名经济学期刊发表署名机构论文200多篇,这些原创性研究成果多见于与Science、Nature齐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国际顶级和重要权威经济学期刊,并实现了实验室教师在AER、Econometrica、RES、JPE及QJE等5大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均有论文发表的“大满贯”记录。

面对这些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研究成果,田国强教授也非常清醒地指出,由于目前团队所引进的主要是年轻学者,国际上知名的明星级学者还几乎没有,尽管发表的文章篇数较多、质量也较高,但引用率还比较低。不过,田国强教授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一些在海外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者会成长起来,成为各自领域的明星级学者,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明星级学者愿意加盟到上财这个学术共同体里来,成果引用率也会随之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田国强教授注重引导教师发现和解决那些带有根本性的经济科学问题和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瓶颈问题,以促进有机融合,从而追求长远卓越。多年来,实验室依托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已经形成了覆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综合治理研究特色,围绕宏观经济、高等教育、粮食安全、“三农”与城镇化、生态环境等形成一批具有连续性、标识性的决策咨询成果,得到党和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视、批示及采纳,以及媒体的关注。

以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支撑高水平研究

无论是前沿理论研究,还是中国问题研究,都需要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作为平台支撑。“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为他们扩宽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灵感提供平台。”田国强教授说。近年来,实验室联手经济学院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以教师为主体,积极推进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现已构建了“seminar、workshop、lecture、forum、conference”五位一体的国际化学术交流网络。

其中,每周六大序列(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学)定期seminar已连续举办了600多期,每年定期举办的微观、宏观、计量、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shanghai workshop,邀请包括国际著名及国内外青年学者研讨最新学科前沿成果,受到各领域大量国际顶尖经济学者的关注和认可。

  由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与主办的workshop系列渐成规模

“我当了20多年教授,知道一个教授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田国强教授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并从制度上极力为广大教师提供好的研究环境。经济学院的学术休假和访问制度就相对比较灵活,鼓励老师在完成授课量的前提下,抽出时间到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访问。现已获得学校常任教职的冯帅章教授,其在上财工作的前六年,就有两年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度过的,而其在多篇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的大部分工作也是在普林斯顿期间完成的。回到学院后,冯帅章教授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学术创造力,并在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尤其是流动儿童教育方面取得系列重要学术成果。

三位一体促进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

“从大的方面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这个时代的需要出发的。因为中国正在从大国变成强国,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从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正在向多极世界转型,所以中国的历史使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竞争很激烈,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从这层意思上说,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人才。”在2015年7月经济学院举办的三大暑期项目开学典礼上,田国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说得小一点,我在学院所做工作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这是最高宗旨。”

熊彼特曾说过,一个经济“科学”家与一般的经济学家的差别在于,前者在作经济分析时采用了三要素:第一,理论,要有内在逻辑分析;第二,历史,要有历史长视野的分析;第三,统计,要有数据,有量化实证的分析。田国强教授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中国要培养出真正“科学”的经济学家,也必须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因此,经济学院作为学校理论经济学学科所在院系,在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设置调整方面也依循这样的导向。

依托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学院自2013年起还开办了“数理经济实验班”,每年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公开选拔,得到积极关注和踊跃响应,近两届新生中报名参加选拔的人数均占当年新生总数的近10%。数理经济实验班的宗旨正是致力于通过配备一流的师资队伍、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努力使进入该实验班的学生将来成长为经济与金融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

首届“数理经济实验班”新生见面会现场

“我2004年刚来财大时,出国的学生很少,但现在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出国,比例和绝对数字、相对数字都直线上升。我不是说出国就是好,但这个指标显示出我们的学生是有竞争力的,这也是一个信号,反映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能力、能不能出国深造。”说起人才培养的成果,田国强教授一脸欣慰,“从生源来看,我们的生源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生,以前本科生基本是调剂的,现在许多是第一志愿。这就是改革的内在逻辑,是我们办教育的成果。最后,我们起到滚雪球效应、示范效应,因为我们做的事不仅仅是在财大培养人才,我们希望其他大学也能改革起来。现在三四十所大学都模仿我们的做法,引进海归学者担任院长、教授等等。”

(供稿:陈旭东、程宁 供图:程宁、刘伟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