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新长征日记(上):从瑞金到吴起,用双脚和画笔,万里绘征途[图]

31.08.2016  02:02

第一站:瑞金(江西)    

第二站:于都(江西)    

第三站:小金县(原懋功,四川)    

第四站:延安(陕西)    

第五站:吴起镇(陕西)    

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各校大学生暑期组成“重走长征路,万里绘征途”实践队,用双脚和画笔丈量两万五千里,以手绘本方式,重现长征途中的人和景。    

我们想说:从长征开始,独立思考。    

楔子:抵达赣州

好热啊!”站在赣州车站门口,迎面一股潮湿的热浪,与后背空调营造的凉爽氛围对比强烈。    

火车在京九线上颠簸了25个小时,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赣南地区,我们也离第一个目的地——瑞金更近了一步。193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成立,后来慢慢发展为赣南苏区。  

25个小时的火车颠簸,实践队终于到了赣州

从初中学习中国近代史起,长征给我的印象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考试的一个重点。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识记这些知识点时,我时常想,对于参加过长征的普通士兵,他们怎么看待这场前所未有的征途,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磨难,长征又给这些普通人的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课本的只语片言中,我仅能捕捉到老百姓给红军提供过巨大的帮助,军民关系非常融洽。那么,百姓们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我想重走长征路,我想去寻找长征路上普通却不平凡的老故事,我想去经历去寻找答案。    

今年恰逢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志同道合的好友携手重走长征路,打算用手绘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故事,探寻“长征精神”是什么。    

江西瑞金,长征开始的地方

瑞金,红色故都。早早做好心理准备:既然当年在飞机狂轰乱炸下,红色政权能够在这里建立,瑞金自然不是那种地势平坦、交通发达的地方。    

一行人来到叶坪革命旧址参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在这里诞生。看那巍峨的红军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碑便是参考它而建。塔身上的“”字是当年由叶坪的谢大娘冒死保护下来的。我们向烈士纪念塔三鞠躬以示敬意,内心充满了感动与敬仰。    

更让人惊讶的是苏维埃政府中央政府机关居然是平民与领导人合住。毛主席为谢大娘开天窗的故事至今流传,而且还被当地百姓编成了歌谣传唱至今。    

江西于都,一辈子的等待

提起长征,仿佛整座城市里任何一个人都能坐下来给你详细讲述那段激情岁月,而且其中不乏自己前辈的亲身经历。    

这里昨夜刚举办了一场大型纪念晚会。” 共青团于都县委的罗先生指着县委门前的场地,不无自豪与感慨。在这个长征开始的地方,举行了《雄关漫道——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不管是宣传部的同志还是普通的民众,都极其热情地招待来自各地的媒体团队以及像我们这样的社会实践队伍。    

下午,我们如约拜访刘光沛老人。老人怕我们找不到位子,早早便在街口等待。有点受宠若惊,颇感动。    

刘老师是原于都“采茶“剧团的编剧,他带领我们参观了他家——已有200年历史的刘次垣客家屋。屋内留有当年红军宿营时写的标语,据说国民党军来屋查巡时主人用白浆涂墙掩盖,这才让标语得以留存。    

长征路上不缺少故事,老人回忆起他的姑婆,更是潸然泪下。  

刘光沛老人向实践队说起姑婆的等待,情动处潸然泪下

一个平静的夜晚,刘光沛的姑婆刘桂芬在煤油灯下纳着鞋,已经参加红军的丈夫肖大荣匆忙归来,向妻子汇报说即将踏上长征之路,兴奋、激动,也不安。    

芬,你要等我。打着仗消息不灵通,要是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这是临行前丈夫与妻子的约定。    

而这一等,便是15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桂芬没等来丈夫,却等来了民政局挂在家门口的烈士家属光荣牌。刘光沛老师年幼时生活在姑婆身边,记忆中的姑婆几乎每天都跑到河边祭奠丈夫,风雨不误。  

实践队根据在于都采集的长征故事创作部分漫画

等待的故事在于都县并不鲜见。红军长征出发,于都县又为军队补充兵力9700余人。基本上说,家家的妻子都在等待中坚守。    

故事本身就是历史。我们现在的人,有多少能有那个信念,真的等待一辈子呢?    

四川阿坝,爬雪山

高原上食物简陋到不可思议,而从高温肆虐的江西地带一下子进入6摄氏度低温的高原山区,更是让人觉得冰火两重天。长途车程的劳苦还完全没有消解,我们就在第二天一早踏上征途。    

5点半起床,6点吃早餐,6点半出发。清晨阿坝地区的体感温度只有4.2度,大家之前准备的长袖衣服都聊胜于无了。无奈,也顾不得风度了,连套3个半袖,再罩上长袖褂子,最恨没有带羽绒服来。    

第一次遇到高原的山,内心就完全被征服。不同于东部地区的那丘陵似的山坡,这里的山拔地而起,腾然向上,终年与云雾冰雪相伴,狰狞的山岩展现着粗犷的线条,绵延的雪线冰川隐藏在更高更远的天之上。我们年少气盛,壮志满怀,一股征服雪山的豪情油然而生。当年长征的红军们,除了倍觉跋涉难熬,第一眼见到这雪山的大美,心底会不会也有那么一点敬畏与豪迈。    

当我们真正从山脚起步出发的时候,才逐渐体验到此程的艰辛。我们不仅要接受瑟瑟寒风入骨的冰凉,还要挺过高原反应对体格的考验。高海拔的低压缺氧只让人觉得步履维艰。加快脚步,便觉胸闷,不住大口呼气,气喘吁吁;坚持前行,又觉头晕,昏昏沉沉几欲炸裂。纵然高原险山有摄人心神的美景,我们却根本无力欣赏。高原掀开美丽神秘的面纱,我们见到的却是滴血的尖牙。    

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上行,我们甚至遇见一位登山者晕倒在地,医护人员在旁救助。大家心情沉重,前方的道路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终点更觉缥缈无踪。    

队长察觉到队伍的士气低迷,在一旁给大家加油打气,带领全队一起唱起了歌。沉重的双脚灌注了新的力量,大家的斗志被歌声激发,歌声逐渐嘹亮起来,穿破云霄,回荡在高山之巅。    

22公里高低山路爬过,每个人双腿灌铅,脚底发麻,就像身体已经不是自己的一般。    

而我们,只是走了22公里已经修好栈道的山路而已。    

当初的红军呢?他们缺衣少食,面对比我们更加恶劣的气候环境,前有天险,后有追兵,他们又是如何跨越这几座大山?我根本无法想象。    

四川阿坝,过草地

草地多美啊!大伙儿不安分走已经铺好的弯曲栈道,想从中间的一片草地抄小道过去,一行人四散分开、向一片花海奔去。    

然而,刚开始草地是硬的,结果没走两步,一脚踏进泥中。周围仔细一瞧,360度的范围除了身后有路,眼前全是和着水的泥,已是无路可走。    

原来有花儿开的地方必有水,而有水就意味着那是一片泥地,无法行走。大伙儿自嘲着这个发现的新经验,悔不该奔着那片新开的小花海去,无奈从泥沼中拔出鞋子。一群人排成一行,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一个踩过的草甸,左边一蹦,一只脚还没站稳,又向右边跳去。仅仅30米的距离,大家就迂回了好大一圈才终于上了“”。重新踏上栈道的那一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不是为了走草地有多么刺激,而是庆幸终于脱了险。    

陕西延安、吴起镇,落点

从成都坐一夜的火车来到延安。这一路我是睡一觉便过来了,可是当年红军在这条路上却异常艰辛:1935年9月,攻占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腊子口是藏语“险绝的山道峡口”,腊子口不过30米宽,两面都是绝壁,形成一个长达百米的甬道。听长辈们讲故事,突破腊子口是由一位外号“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用带钩的长杆挂住岩缝,徒手攀上岩壁,从那里放下绳子拉一部分红军上去,然后投下手榴弹炸进碉堡里,如此才突破了这道天险。    

转大巴来到吴起镇,顶着炎炎烈日爬上250级寓意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台阶,看到高耸入云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2016年8月6日,“万里绘长征”实践队也胜利完成历时半个月的新长征之行。看着纪念碑上闪闪发光的大字,内心的激动无法掩饰,大家大声喊叫、手舞足蹈。连日来舟车劳顿,辛勤工作,内心的疲惫在这一刻融化了。只要有“胜利”二字,从前遭受的一切考验都充满了意义,经历的所有艰辛都不值得一提。    

尾声:传承

我们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从瑞金出发,一路走到吴起;从长征开始的地方走到长征胜利的地方。跨越时间的隔阂,亲身体验长征,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教科书上的艰难和伟大。用心去聆听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用心去体会脚下的一寸又一寸的征途。什么是不怕牺牲,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紧密团结,从前不知,现在亲身体验过了,才知道书上这短短几个字有何等重的分量。    

这是新的长征,带上前辈们的故事,不朽的长征精神需要我们去传承。  

来源:上海观察 2016.08.30  

原文: 新长征日记(上):从瑞金到吴起,用双脚和画笔,万里绘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