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虹桥社区:完善民族工作制度 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09.11.2015  18:59

长宁区虹桥社区位于长宁区西南,占地面积4.08平方公里,截止2014年底户籍人口5.8万人、实有人口7.2万人。社区内现居住来沪少数民族285户419人,15个民族成份,排名前五的民族成份为回族、朝鲜、满族、壮族、蒙古族。来沪少数民族327人,有16个民族成份。在市、区民宗办的关心指导下,虹桥社区民族工作紧紧围绕街道党工委提出的“三情家园”(亲情家园、暖情家园、融情家园)总体要求,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社区活动为抓手,以规范少数民族工作体系、引导来沪少数民族顺利融入社区为目标,通过规范社区民族工作制度,做到民族工作“四纳入”,即:将民族政策学习纳入中心组学习年度计划;将民族政策落实纳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将民族工作纳入街道党风廉政建设项目责任制中;将民族工作纳入居民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约束性责任清单,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考核,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以问题为导向,虹桥街道逐步形成由定期走访制度—分片联络制度—联勤联动机制—工作考核制度构成的基本民族工作制度框架,其中定期走访制度解决了什么情况走访,走访什么对象的问题;分片联络制度解决了由谁走访的问题;联勤联动走访制度解决了走访带回来的需求和问题由谁解决的问题;工作考核制度解决了党委如何监督、如何抓反馈、如何考核的问题。同时,虹桥街道还先后制定了定期研究工作和例会、清真网点管理、学习联系以及关于涉及民族方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11项制度,实现了民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1.定期走访制度

落实“四必访”制度,即民族代表人士家中有重要事情发生时必访;重大节日、传统节日必访;民族代表人士患重病住院必访;生活困难必访:及时了解社区困难民族人士情况,上门关心生活之困,对其中弱势群体(独居和“空巢”老人)定期走访。

2.分片联络制度

居民区区域:根据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将虹桥区域划分东、中、西、古北四个网格,各网格配备3-4名区域民族联络员,共17人的队伍担任各居民区片区联络员,同时发动民族人士自愿报名,约30名志愿者在分布在16个居民区配合民族工作的联络走访;商务楼区域:全街道52个商务楼划分为虹开发、古开发与传统商务区三个网格,由10名党建干部分片走访,负责联络了解楼宇统战人士(包括少数民族同胞)需求。

3.联勤联动机制

一是与网格化中心联勤联动,在市委“1号课题”街道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发挥街道网格化中心的作用,通过居民电子日志走访,完善动态基础管理数据,将来沪少数民族列为七类重点关心人群之一,纳入街道实有人口信息库;同时将6家少数民族餐饮店和1家清真牛羊肉供应点纳入街道网格范围,定期组织清真管理监督员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建立“涉及民族事务一口受理接单—派单—限期职能部门处理”制度。二是与综治中心联勤联动,将涉及民族事项的应急处理程序纳入街道综治应急处理方案之中,完善区、街道、居民区三级应急体系,在处理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经营矛盾纠纷时,坚持访调对接、诉调对接,加强“四个联动”(即居民区调委会、街道科室、职能部门、结对律师),确保社区一方平安。三是与党建服务中心联勤联动,建立商务楼宇统战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重点商务楼宇的物业公司和企业的联系,将“凝聚力工程”工作向社区统战人士包括少数民族同胞延伸,如:对他们推出“六便利”服务(便利午餐、便利住行、便利保健、便利交友、便利学习、便利休闲);四是与五大中心联动,结合虹桥民族同胞需求和社区实际,策划与其他社会组织如社区五大中心、社区老年协会等组织签约整合服务内容,为民族人士提供医疗服务、精神关爱等四个类别的菜单式生活服务项目,定期在中心、广场举办大型主题性生活服务活动如“三五”学雷锋等;另一方面依托生活服务中心特别推出“预约服务”,通过每月的“大篷车进社区”为少数民族同胞们提供上门服务。

4.工作考核制度

坚持民族统战工作重在平时、抓在平常,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并利用各种场合向民族同胞通报社区工作,将民族工作纳入年底街道对班子、对干部、对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考核指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