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职业技能竞赛1600余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2.02.2016  15:05

  近日,由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15年中国技能大赛——长宁区职业技能竞赛” 圆满收官。本次竞赛共开展以高级为主的竞赛项目33项,报名参赛人数近2700人,承担赛前培训的区域内培训机构共12家,通过竞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达1600余人,平均鉴定合格率达到85%以上。

  为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积极作用,长宁已逐步稳定“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竞赛管理体系,形成“常态化、机制化、规范化”的竞赛操作流程,稳步推进市、区二级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

   集聚区域各类资源,实现五个“更加

  一是组织更加健全,调整完善管理体系,共同做好全区竞赛活动的方案制定、整体推进、综合指导与日常管理等工作。二是要求更加明确,部署推进“四个一”工作,即一次竞赛工作动员、一次竞赛项目排摸、一次竞赛经验总结、一次竞赛组织培训。三是沟通更加顺畅,建立区县竞赛微信工作联系群,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增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及有效性,促进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四是鉴定更加便利,通过市鉴定中心审核设立区县竞赛鉴定所四家,主要用于化妆师、建筑物清洁保养、水电工等5个工种的竞赛鉴定。五是培训更加优质,择优选择赛前培训机构,综合考量历年培训量及鉴定合格率等情况确定承办机构,加强选手赛前培训,形成技能竞赛与技能提升的良性互动。

   紧贴区域产业发展,更新竞赛项目设置

  一是数字信息类项目,重点拓展数字化应用服务体系竞赛项目,在原项目基础上新增软件测试、办公应用软件等项目,着力将长宁打造成为信息服务业的重点区。二是时尚创意类项目,积极推动区域时尚创意、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新增广告设计、游戏美术设计、宝玉石检验等项目,部分项目设展示型竞赛专场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三是建筑工程类项目,拓宽建筑工程项目覆盖面,提升农民工参与度,开设钢筋工、砌筑工等9个建委行业项目,得到了区域内的建筑行业、企业和一线操作人员的积极响应,是长宁区为提升建筑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而开展的规模较大的一次练兵比武活动,参赛人数约500人。四是社会服务类项目,首次试点开设特殊工种竞赛项目,如助理保卫师、中级保卫员等,吸引近300名专业从业人员参赛,并通过初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市级一类竞赛的角逐。

   探索竞赛创新模式,搭建技能比拼平台

  为进一步推广新型竞赛办赛模式,体现技能竞赛的开放性和展示性。结合长宁经济发展,兼顾竞赛的竞技性、观赏性,举办建筑工程、生活服务、纺织服装等三个行业、六个项目的“集中、展示”型竞赛,实现“三个突破、三个结合”。一是突破“程序化+站所”封闭的竞赛模式,将单一型竞赛和复合型竞赛相结合,设单项命题决赛展示、行业系列集中展示。二是突破“理念+空间”传统的展示形式,将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相结合,结合项目特点安排真人秀路演及作品成列展示。三是突破“视觉+传达”单一的观摩模式,将技能比拼与体验互动相结合,开放户外创意体验区域,将咨询交流、知识普及、生活服务融入展示,做好竞赛成果的转化延伸。

   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营造良好竞赛氛围

  在竞赛宣传工作,长宁区采取“不留死角、多措并举、专题集中”的方式,使竞赛工作的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一是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由竞赛组委会通过条线宣传到行业协会、到企业、到街镇、到高校、到机构,在区域范围内实现竞赛信息全覆盖。二是多措并举,信息互通,通过长宁门户网、长宁人社网、微信等互联网渠道以活动通知、活动预告等形式进行前置宣传。三是专题集中,深入宣传,以专题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通过新浪网、市人社报刊杂志、长宁有线、长宁时报等媒体集中宣传。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创先争优动力

  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竞赛工作的激励和保障,为促进区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制订《长宁区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探索研究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技能竞赛经费支持的新途径;二是对优秀选手及优秀组织设置奖项及奖金;三是对本区单位或本区户籍的在职人员、外省户籍在职人员给予相应的赛前培训费叠加补贴;四是对承办机构给予场地能源费及授课费补贴。

  近年来,长宁始终将技能竞赛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通道,在市级一类竞赛中也屡获佳绩。近三年,全区职业技能竞赛参赛人数累计达8000余人,选拔出优秀选手200余名,评选出长宁区技术能手60人,推荐荣获长宁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50人,获得职业资格晋升138人。

  (稿件提供: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薛轶君)
                                                           

  近日,由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15年中国技能大赛——长宁区职业技能竞赛” 圆满收官。本次竞赛共开展以高级为主的竞赛项目33项,报名参赛人数近2700人,承担赛前培训的区域内培训机构共12家,通过竞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达1600余人,平均鉴定合格率达到85%以上。   为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积极作用,长宁已逐步稳定“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竞赛管理体系,形成“常态化、机制化、规范化”的竞赛操作流程,稳步推进市、区二级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   集聚区域各类资源,实现五个“更加”   一是组织更加健全,调整完善管理体系,共同做好全区竞赛活动的方案制定、整体推进、综合指导与日常管理等工作。二是要求更加明确,部署推进“四个一”工作,即一次竞赛工作动员、一次竞赛项目排摸、一次竞赛经验总结、一次竞赛组织培训。三是沟通更加顺畅,建立区县竞赛微信工作联系群,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增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及有效性,促进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四是鉴定更加便利,通过市鉴定中心审核设立区县竞赛鉴定所四家,主要用于化妆师、建筑物清洁保养、水电工等5个工种的竞赛鉴定。五是培训更加优质,择优选择赛前培训机构,综合考量历年培训量及鉴定合格率等情况确定承办机构,加强选手赛前培训,形成技能竞赛与技能提升的良性互动。   紧贴区域产业发展,更新竞赛项目设置   一是数字信息类项目,重点拓展数字化应用服务体系竞赛项目,在原项目基础上新增软件测试、办公应用软件等项目,着力将长宁打造成为信息服务业的重点区。二是时尚创意类项目,积极推动区域时尚创意、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新增广告设计、游戏美术设计、宝玉石检验等项目,部分项目设展示型竞赛专场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三是建筑工程类项目,拓宽建筑工程项目覆盖面,提升农民工参与度,开设钢筋工、砌筑工等9个建委行业项目,得到了区域内的建筑行业、企业和一线操作人员的积极响应,是长宁区为提升建筑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而开展的规模较大的一次练兵比武活动,参赛人数约500人。四是社会服务类项目,首次试点开设特殊工种竞赛项目,如助理保卫师、中级保卫员等,吸引近300名专业从业人员参赛,并通过初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市级一类竞赛的角逐。   探索竞赛创新模式,搭建技能比拼平台   为进一步推广新型竞赛办赛模式,体现技能竞赛的开放性和展示性。结合长宁经济发展,兼顾竞赛的竞技性、观赏性,举办建筑工程、生活服务、纺织服装等三个行业、六个项目的“集中、展示”型竞赛,实现“三个突破、三个结合”。一是突破“程序化+站所”封闭的竞赛模式,将单一型竞赛和复合型竞赛相结合,设单项命题决赛展示、行业系列集中展示。二是突破“理念+空间”传统的展示形式,将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相结合,结合项目特点安排真人秀路演及作品成列展示。三是突破“视觉+传达”单一的观摩模式,将技能比拼与体验互动相结合,开放户外创意体验区域,将咨询交流、知识普及、生活服务融入展示,做好竞赛成果的转化延伸。   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营造良好竞赛氛围   在竞赛宣传工作,长宁区采取“不留死角、多措并举、专题集中”的方式,使竞赛工作的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一是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由竞赛组委会通过条线宣传到行业协会、到企业、到街镇、到高校、到机构,在区域范围内实现竞赛信息全覆盖。二是多措并举,信息互通,通过长宁门户网、长宁人社网、微信等互联网渠道以活动通知、活动预告等形式进行前置宣传。三是专题集中,深入宣传,以专题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通过新浪网、市人社报刊杂志、长宁有线、长宁时报等媒体集中宣传。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创先争优动力   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竞赛工作的激励和保障,为促进区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制订《长宁区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探索研究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技能竞赛经费支持的新途径;二是对优秀选手及优秀组织设置奖项及奖金;三是对本区单位或本区户籍的在职人员、外省户籍在职人员给予相应的赛前培训费叠加补贴;四是对承办机构给予场地能源费及授课费补贴。   近年来,长宁始终将技能竞赛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通道,在市级一类竞赛中也屡获佳绩。近三年,全区职业技能竞赛参赛人数累计达8000余人,选拔出优秀选手200余名,评选出长宁区技术能手60人,推荐荣获长宁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50人,获得职业资格晋升138人。   (稿件提供: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薛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