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台唱戏联动长三角,一线规则共促一体化 ——一场别开生面的联合党建活动

03.12.2019  18:30

11月29日下午,正值寒风凛冽的初冬时节,上海财经大学英贤图书馆7楼的学术展示·共享空间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来自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善县、江苏省吴江区6个镇的22名镇长、书记、企业代表受邀到此,参加上海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和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19千村调查一体化示范区调研点——总结和回访大会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与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党建活动。

本次活动既是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千村调查示范区调研点的总结会,是示范区基层干部进校园、进课堂的一次田野调查思政课,是加强校地互动交流、提升高校服务社会和资政启民能力的一次深入交流,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线规则向基层延伸、调研成果向乡村反哺的一次联合党建。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刘振华、生态和规划和建设组副组长杨文敏,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处处长倪志兴以及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智库师生联合党支部成员、参与示范区调研的师生等60余人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副校长曹东勃,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生余子然联合主持。

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财经教育,是上海财经大学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学校连续12年以“千村调查”社会实践项目为抓手,组织师生开展“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主题调查研究,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村庄。2019年5月,恰逢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并于1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为更好地实地了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情况,本年度“千村调查”增设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三个调查点,并由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组织调研团队开展调查。

绿色发展 一体共生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基本背景。他表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研究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强研究院与基层联系的重要实践基地。此次千村调查活动的圆满成功,离不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以及来自示范区的各位镇长、村书记等基层领导对2019年千村调查示范区调研点团队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参与此次调研活动的带队老师以及来自各学院的41名本、硕、博同学的辛苦努力,并代表研究院向大家表示诚挚感谢。他希望通过此次总结和回访活动,加强与基层村镇交流合作;通过老师学生“走出去”与政府、企业、基层“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丰富田野调查思政课的内容,加快建立校地合作交流平台和基地,进一步推进千村调查的固定化、定期化和常态化。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以“绿色发展 一体共生”为主题,就示范区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作了详实的阐释和解读。张忠伟副主任从历史地理、经济地理以及国际对比三个视角,介绍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战略的由来,回顾了示范区发展方案的前期研究和决策制定过程,并对示范区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和措施以及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的巨大优势作了详细讲解。他表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各自长板,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经济匡时 知行合一

活动第二阶段,调研组学生代表分别向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善县、江苏省吴江区支持“千村调查”的8个镇30村递交感谢信,对基层村镇对于千村调查活动的支持和帮助致以诚挚谢意。

活动现场,来自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的22名镇领导、村书记、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乡镇的发展与建设情况,分享各地在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经验、模式。村镇领导们就如何融入一体化示范区等热点问题,同张忠伟副主任等领导和专家热烈互动交流。他们纷纷表示,千村调查总结和回访大会是促进校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各村镇居民对调研组师生在调研过程中展现出的经济匡时、服务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不怕吃苦、求真务实的作风品质所感动。调研活动不仅增进了参与调研的师生与村民们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感受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意义。各村镇均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欢迎上财师生经常性到当地开展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和长远发展。

教学相长 教研互促

活动第三阶段,吴江调研分队带队教师、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计小青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分享了此次“千村调查”的体会。她首先代表带队老师,感谢基层组织以及村民对本次调研活动的支持和帮助;随后分享了调研过程中的收获,认为此次调研让她感受到乡村发展的巨大变化,看到一个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的乡村发展面貌。最后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强调千村调查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如何在调研中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促进教学相长。

来自青浦区调查分队、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博士沈仲崇阳,分别以“美丽乡村”和“乡风文明”建设为主题,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青浦区部分乡村在村容村貌建设上的举措与进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仲崇阳同学还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指出部分乡村存在老龄人口比重过大、村民生态宜居工程建设过缓等问题。最后,他表达了对村委干部、村民、上海财经大学老师和同学的感谢,表示将继续深入社会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吴江是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的一块宝地,也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研究“江村经济”的原型。来自吴江调研分队、法学院的2018级本科生樊双乔同收获颇丰。他对比自己家乡所在的西部地区农村与吴江农村,感受到东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这首要表现为收入的差距。吴江农民生活相对富裕,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在他的家乡,农民起早贪黑盘弄土地,即便一年忙到头,收入仍然十分微薄,往往一场大病就把积蓄消耗殆尽。其次表现为农业发展和农村治理方面的差距。吴江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劳动力能够解放出来从事兼业,村委会开设有农家书屋、提供诸多便民服务,干群关系比较和谐。这些都是自己家乡相对欠缺的。千村调查让他结交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同学、朋友,一起行走在田野乡村、一道探访朴实的村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友谊,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同样来自吴江调查分队的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博士生赵景艳表示,通过千村调查,她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下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现状,对经典理论和文献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异质性等概念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对自己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与问题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澄明。她与大家分享了吴江区各村镇在产业发展模式、居住环境改善、环保意识提升、农民生活面貌等方面的新变化。文脉深永的吴江区已在整体上迸发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创造活力,展示出“小村庄”蕴藏的大能量。

在嘉善分队,来自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2019级博士生潘州分享了自己的调查心得。他重点表达了他参与千村调查的三个感受。一是感受到村民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殷切期盼,当前乡村教育资源发展相对落后,本世纪初“撤点并校”后学生流失、流失学生去向等情况值得关注。二是感受到农村发展的活力,从村镇中心学校通校车,村里引资办起企业,到农民承包的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到处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三是感受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示范”意义。走进示范区,看到村民们经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横港村通过三改一拆政策,走上了由“养猪村”向“美丽乡村”的蜕变之路,并获评为“美丽乡村精品村”;银水庙村大力发展乡村绿化和绿色产业,勇夺“水源地示范村”的美誉……村民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绘制生态绿色发展蓝图,这让他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充满信心。

未完待续 再启新篇

活动第四阶段,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千村大讲堂·博士宣讲团”出征仪式授旗。

开展“千村大讲堂·博士宣讲团”活动是千村调查2.0版的最新举措,也是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智库育人、智库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博士宣讲团活动,不断丰富博士研究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鼓励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青春抛洒在祖国大地上,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活动最后,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农村调研经历和本次带队参与千村调查的经历,阐释了本年度千村调查主题聚焦乡村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在场的长三角各村镇基层对学校开展千村调查的支持和帮助以及示范区调研组对此次调研活动的参与和支持表示感谢。许涛书记指出,千村调查活动作为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格局视野、家国情怀,也充分调动和激活了学校各方面智力资源,使各领域专家学者与学生一道走进基层、走进乡村,感受最真实的中国,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为国家战略建言献策。他希望广大师生更多关注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让全校基层如火如荼地感受初心与使命的召唤。本次长三角村镇千村调查总结回访活动,为高校和基层组织之间搭建了一个供多方交流的平台,完善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的通道,形成走出去调查研究、返回来总结经验、请进来回访感谢的社会实践体系,将千村调查的品牌效应和主题教育的温度热度进一步向基层辐射延伸,持续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供稿:许基兰、贾文星    供图:连锲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9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