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抗战记忆

05.09.2014  16:05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文汇报》向读者呈现一组罕见的历史照片。这组照片的作者是美国摄影家哈里森·福尔曼——二战时美国著名记者和美军观察团成员。1938年、1940年和1944年,福尔曼曾先后三次赴延安考察。最后撤离时,福尔曼并没有把所有照片留在中国,而是将一部分带回了故乡威斯康辛州,并将它们捐赠给了母校威斯康辛大学。不久前,有热心的中国留学生发现了这批照片的存在,于是主动与国内抗战史学界的朋友联系,将威斯康辛大学收藏的部分照片展示出来。 这令中国近代史作家萨苏大为惊喜。通过好友陈重阳先生,他邀约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动身前往美国,与威斯康辛大学接洽。最终,获得了这批照片的电子版。 萨苏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组珍贵的历史照片客观地呈现了在延安、陕甘宁边区乃至冀中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真实场景。

我国将士和美军观察团成员合影,前排左一为周恩来。

毛泽东与美国摄影家哈里森·福尔曼的合影。

在陕西,哈里森·福尔曼向朱德将军展示测光表。

哈里森·福尔曼和贺龙将军在一起。

游击队员正在翻越山间小路。

延安,宝塔屹立。

南泥湾,三五九旅的独臂机枪手。

攻打榆社县城,时任工兵主任的王耀南找来大柜子装炸药,准备攻城。

延安掀起大生产运动,八路军一手拿枪、一手拿镰。

边区的老乡背美国工作人员过河。

手持大刀的民兵团成员。

鲁艺话剧表演中的一幕,“东条英机”和“希特勒”因为即将来临的战败而抱头痛哭。

在陕西,八分区对敌斗争形势图。

在临汾,学生们集中在学校的操场上,正中是两个儿童团团员,一男一女。

在山西马坊镇,八路军攻占日军碉堡。

 

印证史料:鬼子的炮楼是这么端掉的

福尔曼留在威斯康辛大学的照片共有8000余张,拍摄于中国各地。其中,600多张反映的是有关延安和八路军抗战的故事。盛年的福尔曼十分勇敢,跟着游击队多次奔赴对日作战前线,记录下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

有一张照片是八路军在山西马坊镇攻占日军炮楼。照片里,飞扬的硝烟依然清晰可见。”萨苏说,“还有一张照片中,打了胜仗的中国士兵将战利品直接穿在身上。八路军将士戴着日军的头盔,拿着日本人的机枪和手榴弹,一起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张1940年八路军攻打山西榆社县城的照片。当时,攻打榆社的主将是陈赓大将。在陈赓的回忆录里面,曾有如下记载:

驻扎在榆社县城的日军死命防守,八路军久攻不下。陈赓忽然想到身边有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时任工兵主任的王耀南。

陈赓说:“王耀南,你想办法把榆社县城给我拿下来。

王耀南答:“你要我拿下榆社,先给我准备好一口棺材。

陈赓一听很生气,觉得王耀南在闹情绪:“就算拿下榆社要送死,你也不能跟我这么直言不讳吧?

结果再问,王耀南却说:“你想到哪儿去了?我跟你要棺材,是用来装炸药的,把棺材运到城墙底下,炸开城墙。

陈赓恍然大悟。后来,棺材没找到,找来一个大柜子,装好炸药,再派人把大柜子运到坑道。柜子放好,在外面砌了一堵土墙。炸药被引爆后,榆社城墙破了好大一个缺口。正是通过这个缺口,八路军攻进城内,一举拿下榆社。王耀南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福尔曼有张照片拍的就是两个人抬着大柜子向城墙方向走,真实再现了当时智取榆社的情景。”萨苏开心地说,“还有一组照片展现的是,一名八路军战士在战争中受伤,失去了右臂。之后,他依然慷慨奔赴战场,成为一名独臂机枪手。

同时,福尔曼还拍摄了很多游击队的照片。比如,有些游击队员直接提着地雷去打战,跟后来的电影《地雷战》里描述的场景一模一样;还有的游击队员,使用的竟是清朝时期的火炮。“这些照片,一方面,说明当时根据地的军备条件十分窘迫;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抗日将士想方设法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在装备那么落后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抗日。这种宁死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还有一张学生们在操场集合的照片,正中是两个儿童团团员,一男一女。“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形象。原来,张嘎和英子的真实原型就是这样的。

揭示真相:八路军和美军是盟军

福尔曼的照片还向公众揭开了抗日根据地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真相。

有一组照片反映的是,延安在生产石油。当时,延长油田就在根据地范围内。“怎么打油井、采油、运输、销售……这些过程在福尔曼的照片里都有体现。更为震撼的是,根据地开采的石油,全部由一家供销社负责,并销往国统区!

战时,物资匮乏。根据地从国统区买不到粮食,只好开展大生产运动,于是有了南泥湾开荒和广为传唱的歌曲《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拿镰的照片,真实再现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的场景,垦荒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陕北根据地的粮食问题。”萨苏说。

还有很多照片,展现的是八路军与反法西斯盟军之间的友谊,如中外将士的合影。前排有周恩来等人,后排是美军观察团成员。成员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延安的同情者,包括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埃文斯·卡尔逊。卡尔逊是第一个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美国军官,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回国后,他大力宣传八路军的英勇善战和建议禁止对日贸易,并著有反映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书《中国的双星》。

有趣的是,福尔曼偶尔也把自己拍进照片,比如他与毛泽东的合影、向朱德将军展示测光表的照片,还有与时任120师师长的贺龙一起叼着烟斗的照片。“那时候不流行自拍,但合影还是很多的。”萨苏笑着说。

还有照片突出了当时空前团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伊始,《大刀进行曲》流传甚广。萨苏指着一张穿白衣服的人物照片说:“这个人应该是河北民兵,从他持刀的手势来看,极有可能是梅花拳的传人,当时正在冀中抗日。

1944年,福尔曼等人坐飞机到延安访问。访问结束,美军观察团准备回国。起飞时,飞机发生故障,一个螺旋桨抛出,将机身划了一个大口子。幸亏刹车及时,飞机才在机场停稳。为了等美国战友来修飞机,观察团成员不得不在延安多待一阵子,也正是这个机缘,福尔曼才拍了这么多照片。

盟军将飞机带去的香烟、纸牌等物品,交给八路军一起分享。在一张照片里,飞机舱门口站的是搬运东西的八路军战士。”萨苏解释,“其实,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八路军都把美军当作盟友看待,两者的关系十分和谐。你看,这里不是还有张乡亲背美国工作人员过河的照片嘛,中国老百姓就是这么忠厚。

战时宣传:盟军联手打败法西斯

墙上是冀中八分区作战形势图,墙下是老百姓开开心心地‘指点江山’。”萨苏指着照片做解说,“这张照片证明福尔曼拍照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地图上的信息也告诉了普通百姓,八路军已经收复了哪些失地、把日本鬼子挤压到什么程度,为抗战胜利做宣传动员。

照片“中原战场形势略图”记载的是1944年中原战役爆发的状况,日军进攻河南,试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八路军则针锋相对,开始局部反攻。“当时延安红色政权实行公开选举,信息高度透明,民主自由思想浓厚,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也都十分融洽,一致对外抗敌侵略。

福尔曼的照片也记录下了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有的照片拍的是鲁艺话剧片段,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以及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所获得的众多援助。“在一张照片中,由演员扮演的东条英机和希特勒这两个法西斯头目因为战败正在抱头痛哭。”萨苏介绍说,“另一张照片则体现了苏、美、英、法等国齐心帮助中国人打倒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整个场景,实际上提前向百姓昭告了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

跟宣传活动相关的,还有一张排字房的照片。尽管排字房简陋不堪,《解放日报》的发行区域也仅限于根据地,但红色政权并没有忘记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那时,村庄的黑板上还列有很多数字,比如中国将士跟日本军队的伙食对比。

萨苏总结道:“实际上,日本人自己也归纳了二战战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越岛进攻。反法西斯同盟不是一个岛接一个岛地攻打日本,而是在海上绕过好几个岛,直接攻占日本后院;二、战略轰炸。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的日本工业经不起狂轰滥炸,经济命脉彻底被击垮;三、潜艇战术。反法西斯同盟的潜艇进入到日本近海,切断了日本本岛与外界的联系,直接导致粮食供应不上,全岛处于饥饿状态,战争难以为继。

对于福尔曼照片的深入研究,萨苏等人还在“攻坚克难”。他说:“这些照片为我们正确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的崭新视角,更加立体化地呈现了抗日战争的原貌。当然,照片中很多人,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谁。比如,有张福尔曼跟周恩来的合影,边上有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同志,可是,另外2位女士却不认识。所以,接下来的甄别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茗淏摘自《文汇报》作者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