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钱学森图书馆闭馆改陈后重新对外开放,新增藏品抢先看

10.12.2016  01:43

经过两个月的闭馆整修,钱学森图书馆以崭新面貌重新对外开放。为迎接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纪念日,钱学森图书馆进行了基本陈列局部改造,并补充展示一批全新征集的珍贵藏品,包括承载着钱蒋两家家族记忆的旅行箱、钱学森1953年所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复制件、以及钱馆于2015年征集的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空间发动机等。钱学森图书馆还对部分展厅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原本的展览尾厅重新改造设计为天穹形式,增设“宇宙星空中的钱学森星”主题装置艺术等。历时一年精心打磨的“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也在12月8日启幕。    

2016年是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也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和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为了纪念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联合了主办本次展览。展览以上海航天史为主线,重点回顾了上海航天的创建发展史以及钱学森对上海航天的关心、指导与帮助,并从“弹、箭、星、船、器”五大方面介绍了上海航天在21世纪取得的主要成就。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各类展品130余件,其中包括“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主发动机实物、最新研制的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模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举世瞩目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多件重量级珍贵展品。展览将展出至明年4月。    

钱学森图书馆闭馆改陈新增珍品介绍

钱学森回国时所携带的旅行箱    

该旅行箱为1936年蒋百里携蒋英赴欧洲考察时所用,其后一直由蒋英使用。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结婚后,带着这个箱子随钱学森赴美旅居。1955年,钱学森夫妇经过五年抗争,终于得以辗转归国,又携带此箱登上了归国邮轮克利夫兰总统号。跟随着使用者的脚步,这个旅行箱跨越了三大洲,承载了钱蒋两家的家族记忆,更见证了一位爱国科学家的漫漫归国路程。    

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及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空间发动机    

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发动机。490牛发动机属于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2500牛双元发动机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发动机,提供飞船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十一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钱学森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复制件    

彭德雷航天著述奖”成立于1951年,以美国火箭学会创始人、该学会主席乔治•爱德华•彭德雷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那些在航天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重大贡献且著述丰硕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每次仅表彰一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53年荣获“彭德雷航天著述奖”,但因故未能领奖。加州理工学院为其保管至今。2015年3月,加州理工学院校长马斯•罗森鲍姆将一份同比例复制品赠送给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6月5日,张杰将这份礼物捐赠给钱学森图书馆。    

尾厅改造“宇宙星空中的钱学森星”    

改造后的尾厅大致由三部分构成,设计元素主要包含:钱学森生平大事年表、钱学森人生剪影、钱学森星与回国前的临别感言。观众视角左侧以时间轴形式呈现的钱学森生平大事年表;同时将钱学森获得的重要荣誉、证书,以相框装裱的形式附在墙面上的时间轴上,并与其人生重要节点作了一一对应。观众视线右侧则以照片墙形式呈现了钱学森的人生剪影,将精心挑选的钱学森一生各个阶段单人照同样以金属相框装裱的形式附着在墙面上;同时墙面上还嵌入了互动触摸屏,观众可以通过点击查阅的方式看到更多钱学森各时期的照片、钱学森夫人蒋英女士一生剪影、钱学森家人的信息,并可以点播馆内展厅中的众多多媒体视频。顶部天花板的星空造型象征着钱学森一生为之奋斗的人类航天事业以及夜空中明亮的“钱学森星”。从天花板延伸至出口处由LED灯带组成的文字——则是对原先尾厅“一封穿越时空的信笺”的重新设计,内容依然是钱学森回国时所说的临别感言:“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至此,观众的视线顺着左右两侧的展线与顶部装置艺术,被慢慢引导、聚拢到最后钱学森的这一段话上,让展览在收尾的同时,得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绪与联想。    

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

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    

该火箭发动机主要用于“风暴一号”运载火箭第一级、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级等。发动机采用偏二甲肼作为燃烧剂,四氧化二氮作为氧化剂,单台推力约70吨。这台发动机之前一直安装在位于浙江湖州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上,航天八院为本次展览的举办特意拆卸下来运至钱馆展出。    

风暴一号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于1972年8月首次进行遥测试验火箭发射,取得了成功;1975年7月该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质量超过1吨的卫星送上太空;1981年9月该火箭将3颗卫星同时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3颗卫星。    

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模型    

我国计划于2017年发射的“太空巴士”——多星发射上面级远征三号在2016年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荣获创新金奖。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多星发射上面级远征三号展示模型看上去小巧玲珑,上部悬挂了长方体,下部搭载了几个球体,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公共汽车“巴士”形象完全不同。上面级是一种介于有效载荷与基础级运载火箭之间、具有自主轨道机动能力的一种灵活、快速、多用途的轨道运输工具,通过与现役运载火箭的组合,可以大大提高运载能力和任务适应性。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世界航天强国就开始了对上面级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针对不同的基础级火箭已先后研制出了数十种类型各异、功能多样的系列化上面级,满足了多种航天任务的需求。我国多星发射上面级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经过近年来的奋起直追,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上面级能够实现全自主轨道控制,进行不同轨道多星部署,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满足联合国关于空间碎片减缓的要求,上面级完成主任务后还可实施主动离轨,或使上面级受控离轨,进入地球大气层烧毁或进入“坟墓”轨道;或排放剩余推进剂和对电池放电,对箭体进行钝化处理,使之作为一个整体不产生更多的空间碎片。    

据悉,我国计划于明年发射的远征三号在轨飞行48小时,主发动机具有20次以上的重复启动能力,最多一次性实现大于十颗卫星的发射能力,可将一个或多个航天器直接送入预定轨道位置,实现不同轨道的多星快速部署和相同轨道的多星组网部署,将显著提升我国基础级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能力。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研制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主要发展目标是卫星姿态稳定方式为三轴稳定,提高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和区域机动探测能力;提高扫描成像仪性能,以加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发展大气垂直探测和微波探测,解决高轨三维遥感;发展极紫外和X射线太阳观测,加强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风云四号卫星计划发展光学和微波两种类型的卫星。  

月球车模型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研制的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和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设计质量140千克,能源为太阳能,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摄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月球车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入轨道。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2016年7月31日晚,“玉兔”号月球车超额完成任务,停止工作,着陆器状态良好。玉兔号预期服役3个月,时间过去了两年半多,也是超长服役两年多,玉兔号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意义深远。它一共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模型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CZ-6)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小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为三级火箭,有700km高度太阳同步轨道500kg的运载能力。该火箭成本低、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而且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这也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16.12.08    

原文: 钱学森图书馆闭馆改陈后重新对外开放,新增藏品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