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扬教授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称号
4月18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在市委党校大礼堂召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隆重表彰2015-2016年度上海市文明小区、文明村、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以及2016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复旦大学教授钟扬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称号。
钟扬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组部第六批、第七批援藏干部。他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30年,在分子进化研究和生物信息学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钟扬和他的团队历经9年,在上海海滨种活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老鼠簕等红树品种,使上海的海岸线变得更加美丽,在纬度较高的北半球地区成功实现人工栽种红树林。红树林是钟扬“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美丽的海滨城市” 不再是梦想,他也因此被誉为“立志打造上海最美海滨城市的教授”。
据悉,2016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评选活动由市文明办会同工、青、妇等联合举办,旨在进一步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公民道德实践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常态化。市文明办在各系统推荐的基础上提出候选名单30件,通过上海文明网及微信公众号在线评选,经评委会讨论通过产生好人好事10件,提名20件。
【新闻链接】钟扬:希望上海也能称为美丽的海滨城市
钟扬现为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西藏大学校长助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组部第六批、第七批援藏干部。他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30年,在分子进化研究和生物信息学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多年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物信息学和进化生物学是国际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钟扬十余年来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钟扬不仅在交叉学科领域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获上海市教委“育才奖”,培育了许多学科人才,并且情系社会生态,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的海滨。除了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援藏事迹,钟扬还为上海海滨种植红树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与红树林的故事入选了2016年 “杨浦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在第六届上海好心人节暨第二届上海市故事大赛颁奖典礼上,钟扬坚持从事生态文明志愿者的工作事迹被隆重表彰。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特有的海岸带植物群落,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重要的生态效益,被誉为“海岸卫士”。钟扬研究红树分子进化逾20年,连续坚持11年每年冬天前往海南、深圳和日本冲绳等地考察红树林。2000 年,钟扬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开始思考将红树林引进上海。上海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较低,很少会被人用“美丽的海滨城市”来描绘。钟扬希望把红树林引种到上海,为城市增添“海滨风景线”。
目前中国自然分布的红树林所能达到最北的地方是福建省福鼎人工栽种的红树林中,最北的在温州。在上海栽种红树,是科学难题。钟扬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查找到上海有二十几万年前的红树林化石,根据植物自身对环境的强适应性,有种植红树林的可能性。
从 2005 年开始,钟扬向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申报在上海种植红树林的课题,一共申报了三次才获得通过,期间受到很多植物学专家的否定。他又坚持连续申报两年,将全球变暖作为解释红树有可能在上海生存的依据。2007 年,课题被批准通过,并得到了启动资金。
8年时间里,寒冷的天气加上种植经验的缺乏,红树林的生长遭遇了很多难题。2007 年10月底,课题组开始在上海南汇临港种植第一批 12 种红树的幼苗,在2008年春季的大雪中遭遇了灭顶之灾,但钟扬还是选择继续试验。第二年,新种的红树全部存活,部分秋茄还结了胚轴(种子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子叶着生点与胚根之间的轴体)。截至2016年,试验田最高的树苗已经高出地面两米多,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老鼠簕4种红树已基本适应上海的气候,能够正常地生长和繁殖,在冬天,也无需大棚。目前上海有4种红树能够正常生长,是植物学上很大的突破,创造了在纬度最高的北半球地区,成功实现人工栽种红树林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