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国际论坛嘉宾观点精彩纷呈

02.06.2015  21:45

      2015年5月30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SIIFC国际论坛“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创新论坛”在我校举办,与会嘉宾观点观点精彩纷呈: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 在致辞暨主旨演讲中表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要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行列。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同时也为金融体系的创新发展拓宽了空间。当前上海正在抓住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时机,积极推动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建设将紧密互动,相辅相成。

      金融中心建设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支撑,科创中心建设也是金融中心的一个特色和亮点。上海将加大力度、创新科技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正在积极推动五项措施。这五项措施包括:

      一、大力推进信贷服务的创新。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管理部门的支持,支持商业银行设立全资控股的投资管理公司,与银行形成投贷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多种形式的股权和债权融合的方式,实现投贷联动,将支持实力雄厚,并且有长期投资意向的民营企业在沪发起民营科技银行,发挥民营银行的机制灵活和优势,建立与科技金融服务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和机制,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

      二、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加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作为独立的市场板块,设置与主板差异化的上市财务标准。建立适合创新型的、成长型的企业发展制度安排,推动尚未营利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企业来上市,争取尽快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重点面向尚未进入成熟期但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创新型的中小微企业来提供服务。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结合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研究建立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等多层次金融板块的对接机制,大力支持中小型的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挂牌。

      三、要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的力度,设立本市大型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通过融资担保、再担保、股权投资等形式,与本市现有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形成合作联盟,为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着力打造覆盖全市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四、要增强保险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科技保险产品的创新,研究制定为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研发装备购买保险一揽子的科技保险产品。这些产品在保费方面要给予补贴政策,支持保险机构与科创企业开展合作。

      五、要推进科技金融的服务创新示范园区建设,利用科技园区熟悉园内的科技创新企业的有利条件,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县和科技园区着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加强科技园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征信机构、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的服务机构专业优势,深入推进科技企业的征信、信用评级工作,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在促进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当中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协作,为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与环境。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 发言的主旨概括为三点:新常态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服务能不能够满足新常态的需求;未来该怎么办。

      首先新常态需要金融体系的大力支持,其中的关键词为转换,如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转换,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换,国家治理模式要发生重大转变,风险控制方式也要转变,从防御性向进攻性转变等等。

      第二点现有金融体系需更有适应性、灵活性。第三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时金融体系需要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服务。就目前而言,金融体系并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在利率,直接融资,实际利率水平等方面均有事实可证明。

      而就怎么办而言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要界定或者重新界定和转变政府职能,其中有如下几方面:1、市场的事情要让市场去做;2、另外要减少“父爱”和“母爱”;3、政府职能应该正确地行使职能;第二推进正规金融体制改革,传统思想上中国改革是体制外改革,因为体制内利益比较固化,改革难度大,但体制外的突破不能改变金融体系根本性问题,而必须要触碰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其治理模式、内部风控机制等;第三,加快监管体系机制、克服部门利益的障碍、特别要加强监管协调,目前国家对于监管体制的协调体制性改革还有顾虑,但现有“一行三会”监管模式效率低、成本高,不能解决目前监管空白、监管重叠、监管过度等问题,所以要进行进一步金融改革,重塑一个有效率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很必要。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 发言的题目是“降息配合降准,稳定经济增长”。我国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箱里除了降息降准还有很多的选择,现在准备金率还在16.5%、18.5%,所以空间是很大的。中美准备金政策有很大不同,美国降准降息必须通过国会,是一种非常猛烈的工具而在我国由于长期积累大量流动性则经常使用,如周小川行长提到的“迟滞理论”所言。美国拥有大量国债,公开市场操作是主要采用的方法,在中国则比较谨慎,在这方面我国需要胆子再大一些。

      我国降准背景是货币供应量增速迅速回落。周小川曾说过下降存款准备金抵消了基础货币减少的因素,其中下降准备金是改变货币乘数,不会改变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负债表改变的。最后要达到的目标(M)决定因素有两个: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中分为货币发行和存款准备金,由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两个形成的,基本上外汇储备都会转化成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的资产。

      降准的实际效果有待观察,其目的是为了银行有更多的资金、有更多的流动性可以贷款,但是如果银行不贷继续放着,那就从法定准备金变成了超额准备金,因为银行的放款不是说一降准就马上放款。放在银行里面不能马上贷,逐渐放贷,所以还要观察一两个月是不是贷出去了;第二就看新增余额的贷款;第三就看货币市场利率。在经济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于稳定经济、抑制通货膨胀非常有用,如果在经济非常繁荣的时候,要拉下来非常容易,但是,在经济萧条时要刺激经济上去非常难,这个时候,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个时候,更需要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等的配合。利率市场化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和经济繁荣的时候效果不同,有利有弊:在经济萧条、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搞利率市场化,允许利率上浮是有利的;银行利润下降、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是银行面临的很大的问题。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利率,下一步要完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中央银行调控方式等等,最后,可以适时地放开存款利率。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著名学者、高级研究员Gary Clyde Hufbauer 就“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发表主旨演讲。中国经济在全球中地位巨大但以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的量对全世界贡献非常小。人民币现在还没有国际化,为了达到国际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未来各国的需求还会增长,他们的官方储备需求还会上升,对于个人外汇持有量的需求也会增加,表明了人民币国际化非常重要,人民币会成为官方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未来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比会逐渐减少,逐渐成为发言人或者建议人,而不在危机时提供资源和解决方案。

      对利率自由化,中国和很多国家都有担心,但是现在的担心有些夸大。对于中国经济,人民币国际化非常重要,也有很多重要原因。总结几点建议,首先是给中央人民银行,增加到期时间、货币互换的数量;第二中国放宽外国银行准入中国债券市场,并且数量较大;最后鼓励上海市场中公司进行交叉上式,别的国家市场公司也能在上海交叉上式。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副院长丁剑平教授 主要围绕中国今年进入国际基金组织特别借款权进行主旨演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规定一个国家要进入特别借款权要看贸易、世界贸易总额等,现在弱化了对占世界贸易总额,而重视外汇交易额。我国一直强调实体经济是比较符合其规定的。作为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强调金融和人民币一样,服务实体经济。中国由人民币作为SDR,实体经济作为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人民币作为一个计帐的单位,有本身自身的稳定性,还有一个衡量国际大宗商品的稳定性,这是一个国际货币上的贷款性;由人民币来衡量黄金、石油、天然气,方差都是最小的。中国进入了本身的稳定性加强了,中国进去了,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测算更加平稳。中国目前进入特别借款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稳定全世界的大宗商品的衡量计价单位,更重要的是中国可以获得现在的网罗外部性,一般概念形成以后,人民币的概念就有持久性,就像美元标价石油的效应一样。

        主旨演讲过后进入高层圆桌讨论环节,主题为“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及创新”,该环节由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第一财经副总裁杨燕青主持。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主要就银行业改革问题进行观点分享。中国目前还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解决金融体系中所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银行业体系或者银行业的结构上还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的研究员顾铭德 主要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行观点分享。第一,区分资金外逃与资金外流;第二,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可划等号;第三,多呼吁上海自贸区及全国自贸区试点进程。

      上海社科院上海自贸区研究协调中心的秘书长徐明棋 主要就自贸区下一轮金融改革与创新进行观点分享。监管部门需放松,进入自贸区金融机构胆子放大,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加速,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执行院长赵晓菊 主要就金融如何支持科创中心建设进行观点分享。把上海建成科创中心有三个方面要注意,第一好的生态环境,第二对科创人才怎么样吸引和培育,第三金融怎么样支持科创中心的建设和科创企业,以及科创的团队。

      此外,四位专家也就媒体,老师,学生等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和积极互动。

    (供稿:张伊文(学) 供图:孙少波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5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