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举办"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分析"学术讨论会[图]

13.03.2015  18:32

2015年3月6日至7日,由中国金融学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联合主办的“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分析”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陆磊、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SAIF执行院长张春、金融学教授刘俊、SAIF特聘教授查涛、朱晓冬,以及来自人民银行各司局和分支机构、财政部、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近60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与了讨论会,共同围绕“货币政策框架与传导机制”、“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等重点问题进行学术分享和研究讨论。  

陆磊为本次研讨会致欢迎辞,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影响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运用系统的分析框架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经济运行、货币政策和金融风险进行分析预测。  

陆磊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面临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和发展议题,比如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协调等重大问题都需要进行基础性的分析研究。而随着金融创新和资本项目开放深入,如何分析包括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跨境资本流动等因素对货币政策和金融业发展问题的影响,都是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些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仅仅依靠直觉、经验和定性分析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经济学家们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分析框架,开展实证研究,并提出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张春在致辞中介绍,学院成立近六年来在培养高端金融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做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他指出,当前中国的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为此,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CAFR)成立宏观金融研究中心,该中心由张春和查涛联合主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hristopher Sims教授任学术顾问。中心旨在针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金融开放的步骤和进程等重要问题,结合国际先进理论和中国现实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张春透露,宏观金融研究中心将致力于三个方面的研究:宏观数据的整理、调整和分析;宏观经济预测;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的宏观模型。2014年,中心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签署了五年战略合作协议,希望通过学术课题研究和交流探讨为监管层和决策层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库支持。  

讨论会以马骏题为“关于宏观经济的若干基础性、前瞻性的问题”主旨演讲拉开序幕。他重点讨论了需要基础性研究支持的四个研究方向。宏观经济预测中的若干难点问题,包括在人口结构和服务业占比快速变化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国际收支中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方面的决定因素等;房地产市场对经济周期的强化作用,以及按揭利率、首付比例、税收和土地供给等政策工具在调节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与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包括各种体制和政策约束对传导效率的影响分析;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问题,包括如何解决监管政策“顺周期”与货币政策“逆周期”之间的矛盾。  

马骏还透露,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所)正在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力量,并希望用开放的方式与学界密切合作,调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力量,通过共同努力来提高国家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分析水平,以及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20篇论文展开了深入探讨,其中,有6篇论文来自于SAIF宏观金融研究中心。刘俊就“中国自然利率估计”的研究做了阐述,查涛则从“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周期与趋势”方面进行研究分享,朱晓冬根据来自中国的数据,围绕“贸易、移民和区域收入差异”展开分析。而此次除了SAIF的顶尖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他们前沿的学术课题和研究成果外,SAIF博士生陈国聚和张婧屹也分别带来了题为“利用大面板数据的预测”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来源”论文陈述,充分彰显了学院在宏观金融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和雄厚实力。  

与会人士纷纷表示,本次学术讨论会的观点分享和思维碰撞,有效增进了各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马骏也对讨论会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肯定,期待未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高水平学术研讨活动形成学术交流“常态化”,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国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分析”领域基础性、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