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在科创重点区域规划轨交 遇台风天轨交或停运

24.07.2015  09:00

  据《劳动报》报道,轨道交通日客流量已破千万人次,大客流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何破解?公交车屡屡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市民安全感怎么保障?针对市民高度关注的上海公共交通安全领域的难点疑点,市人大常委会昨天开展专题询问。

   考虑“逢包必检”等措施

  吴尧鑫委员提出了他的担忧:全市轨交设立了625个安全点、5600多名安检保安,要求大件必查、大容量液体必查、各类编织袋必查等。但执行情况不理想,尤其是在高峰时和各类乘客不配合情况下,安检形同虚设。

  市公安局副局长俞烈回应:地铁安检确实有加强空间,正在调研,可能逐步向逢包必检、逢液必检过渡。据其透露,在5600名安检人员中,三分之一每年都是流动的,去年整个安检队伍辞职人数达1400多人。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强度大,二是这一岗位的成就感不足。极少数市民有的不配合,有的甚至谩骂、殴打安检员。据统计,每年近两百名安检员有上述遭遇。未来将考虑通过合理的薪酬体系、留得住人的工作氛围来提高安检效率。

   市中心公交比专车还空

  从2014年最新统计数字看,轨交增长量近13%,而地面公交下降2%,水上客运同比下降9%。两相抵消后,为何会多出来2%的增量?陈燮君代表说,这是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造成的。未来,公共交通三个板块将如何优化发展?

  市规土局总工程师俞斯佳回应说,三种交通模式中还需进一步调整提升的是“最后一公里”问题。轨交出入口500米半径范围内的公交配套仍然不完善。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扣柱表示,轨交到2025年要达到1000公里;市郊快速铁路再增加1000公里。今年起,轨交在很多区间段增设“双列位停车”,在区间之间增加一个停车位置,一旦发生故障,车马上就近离开轨道,快速缩短事故影响时间。目前已在14、15、18号规划实施。

  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说,轨交将进一步增加效率,到2017、2018年2号线可以达到2、3分钟一班。地面公交方面,目前市郊结合部地面公交很挤,而市中心公交车却比“专车还空”。如延安东路一条路上有64条公交线。今后调整不是一条一条线调,而是一个区域调,整体考虑。

   重点区域将规划轨交

  市规土局表示,轨道交通发展必须和城市产业、人口布局同步。

  1、2、3、4、6、8号线都出现了大客流的拥挤,在新一轮轨交规划当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平行线分流和缓冲———新规划的15号线,就是平行1号、3号线;规划的21号线就是平行于6号;规划的22号线就是平行于8号线。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提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600米范围内人口覆盖率要达到70%。对于新一轮发展区域要重点支撑,原来人口较少的滨江地区、自贸区和几个科创中心的重点区域,包括要转型的区域———如桃浦、吴淞、高化,也要通过轨交来支撑。

   遇台风天轨交或停运

  许丽萍代表提出,地铁运行中遇突发情况,比如基坑出了问题,如何快速反应?孙建平表示,地铁每50米有一个保护区,遇突发有完备的紧急预案。申通集团负责人回应,目前正在试用远程监控技术。当遭遇台风时,轨交今后将采取停运或减速措施。

   或建议10点上班避高峰

  马新生委员问,目前上海轨交运行客流量工作日平均为900万人次,节假日突破1000万,绝大部分车辆处于100%的饱和度,早高峰超载达130%。在这种情况下,安全运行是否可控?对今后几年客流的增长上海已经进行了哪些预计和规划?

  市规土局表示,借鉴国内外地铁分流的经验,有两个努力方向。一是用票价经济杠杆和其他公交替代,能够分流中心城区的大客流。二是政府机关目前9点上班,而纽约、伦敦、东京很多商务中心区的白领是10点上班,如果可以参照这条措施,2、8号线这样的大客流沿线的商务区的交通都可以减负。

   44路肇事司机将追究刑责

  马进委员表示,因运营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事故,占上海地铁事故总数的40%。从地面交通来看,今年发生的几起典型事故大多是司机违规操作引起的。如何进一步抓好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有效防范风险?

  孙建平表示,44路公交事故的调查已经明确,驾驶员负有全责,他违反了应有的操作规范。事故发生后,44路车队安全生产考核奖全部取消,还取消了当年的评选先进资格。俞烈回应说,目前整个调查已经结束,接下来将进入司法程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驾驶员的刑事责任。孙建平表示,要对肇事司机开展心理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