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思政有温度】氤氲茶香里的思政温度 ——华东理工大学“通海茶叙”系列活动探索“谈式”育人新模式

21.03.2017  20:34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如何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思政工作的水平?华理的答案是紧扣“温度”和“实效”出实招、下实功,由此也探索出“谈式教育”“同辈人影响同辈人”等多个华理思政特色,华理新闻网特辟专栏进行展示,以飨读者。


活动资料照片

    一杯香茗,飘散几缕沁人茶香;一张圆桌,围坐20多位亲密聊友;一场交流,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温馨、舒适的小屋内,一片欢声笑语,师生恍如多年老友般谈天说地、各抒己见,其乐融融。这就是华东理工大学开展近一年的多主题谈话类系列活动——“通海茶叙”的场景常态。

    面对个性鲜明的“95后”,如何以“小伙伴”的姿态传递为人师者的关照?面对学生多种多样的成才诉求,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精准对接?

    “通海茶叙”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探索出来的一种思政教育新模式。它以一种小规模、高频度、精致化、强互动、可自由选择的“谈话”的形式,润物于无形,真正实现了“目中有人”的个性化教育,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众多华理学子的热捧。

 

    招式”平淡无奇,但处处点中“要害

    寒假前的一个下午,华理奉贤校区勤办咖啡厅内,又一场“通海茶叙”在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张广利正与学生开展主题为“为人与为学”的开放式交谈。围成一圈的学生们神情专注、面露微笑、安静聆听,碰到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还会忍不住轻声提问。

    “上课与老师会有一些距离感,在这里却没有这种感觉,能够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像室友一样亲切地交谈,共同讨论面临的一些问题,感觉很开心。”谈到“通海茶叙”时,艺术学院的马文杰同学会心一笑。

    要知道,这些“95后”很多都是典型的“网虫”——虚拟空间里“火热万分”,现实世界中则“冷静矜持”。很多在传统大课堂上存在的疑惑、困扰乃至质疑,通常都会被压抑或转移到网络空间“发泄”。

而私密性、互动性、选择性相对较强的交谈式场合,对这些小伙伴有着更为显著的吸引力。

      舒适的环境、温热的咖啡、平等的对话、自由选择的主题和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报名方式……这些犹如灵敏而细腻的温暖触角贴上了青年学生的内心实际。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追问心中的困惑,在讨论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这是不少参加过“通海茶叙”学生的共同感受。


活动资料照片

    菜品”五花八门,还样样富含“营养

    每周8个主题,每天两场同时进行,2016年4月至今,“通海茶叙”一共开展了88场主题活动,内容涵盖玉石鉴赏、创新创业、养生之道、法律案例、考古轶事、金融理财、留学深造、心理健康、求职就业……涉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而言,这无疑像精神的饕餮盛宴,总能有一款喜欢的“”。

    可是这些话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正是“通海茶叙”活动的特色之一——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浸润式引导”。

    当张广利探讨“为学与为人”的精要,勉励学生在为人处世中要有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和团队精神时,在不远处的教师公寓一楼,温暖的咖厅内,同样进行着一场令人心动的师生间的畅谈。

      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吴艳阳正在分享在MIT的访学感想,比较国内外大学在课堂教学模式、作业形式、研究思维和学术氛围上的差异。她的分享引发了商学院方文语同学的感叹:“也许我们与MIT的学生的确有差距,但听了分享后,感觉他们其实跟我们一样,也会有迷茫、失误,只要我们把握机会、坚持努力,也能做得更好,实现我们的梦想。

    品尝完这些爽口的“正餐”,别急,这里还有众多的“菜品”,品类五花八门,但样样富含“营养”。

    哪怕是最为平常的玉石鉴赏,宝玉石材料鉴定中心的王以群教授也能娓娓道来,阐述古人佩玉不仅表现为追求外在的美,更是蕴含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这一内涵,让学生从玉石之美中品味“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和“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

    不仅如此,诸如“马克思告诉你青年人在上海的发展之道”为你呈现别样的理论魅力;“棋输了可以重下,但人生不可重来”让你感受大学的光阴宝贵;“一个历史学严肃话题:三国穿越之生存手册”带你时髦地品味历史的韵味……这一幕幕,仿佛构成了一桌满汉全席,只待你来细细品味。

      赢得学生认可的前提是被认识并能被接纳,唯有这样,才能有后续的支持与跟随。“在做好育人工作过程中,需要聚焦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以贴近学生成长实际的方式开展工作,才能实现价值引领作用的融入与发挥。”学工部部长岳海洋表示。

    活动启动至今,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思政工作者、部门中层干部、优秀校友、企业金领等不同身份的主讲人,与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在对话中获得知识,在沟通中品味成长。


    专场”定向推送,更层层助力“吸收

      如果说“招式”的温度和“菜品”的营养是为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是对解决“如何吸引青年学生关注”和“赢得青年学生认可”等难题的尝试,那精准化、专场式的模式,就是对“怎样让青年学生紧跟你走”这一问题的又一次探索。

活动资料照片

    2016年第二学期,“通海茶叙”开展了15场“书记专场”、7场“名企专场”、16场“研究生专场”、14场“青年教师专场”活动,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活动负责人表示,每周都会经过调查、挑选与整合,针对学生的诉求拟定主题或开设专场。一场场开放式交谈,让学子感受到与教师间的距离被拉近,在品味主题内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点灯”“照路”的关心与暖意。

    “老师的分享消除了我对未来选择的担忧,使我相信只要不停下学习的脚步,就可以攀登人生的高峰。”生工学院的吴文浩同学参加了“书记专场”后说道。

      信息学院的张誉心同学表示:“一直以为党委书记应该是比较严肃的,活动中充满欢笑,让我看到了他们幽默风趣的一面,感觉非常好。

    而被打动、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也包括那些传道者。

    张广利表示,自己很喜欢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不仅能帮助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面临的困惑,还能反观自身和学院工作的思路。

    “与学生谈心了解实际,能不断促进今后工作的开展。”吴艳阳也坦言,在这样的场合面对各学院学生的多角度提问,自己需要重新梳理关于MIT的所思所感,思考更多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有些事情翻过来想,可能会学到更多、体验更多。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与探索,“通海茶叙”以浸润式引导、对话式分享,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了与第一课堂的同向同行、协同推进效应。

活动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