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更多科技工作背后的酸甜苦辣?听上海科技英才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31.03.2017  14:29


  “在茫茫大海中,辽宁舰就像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飞行员驾驶高速战机在这枚邮票上着舰是风险性最高的工作之一,我们研制的装备就要保障他们完成‘刀尖上的舞蹈’。”来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的李媛,用短短5年时间,带领团队自主创新,走完国外半个世纪的研发道路,成功地将航空母舰上目视引导装置贴上“中国创造”标签。
  这一幕,发生在昨天举行的“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科技英才TED秀”上。5位科技工作者结合照片和ppt现场演讲,分享了他们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背后的攻坚克难和酸甜苦辣。这一活动由市科技党委、市科委联合上海科技大学、东方财经?浦东频道共同举办。
   安全系数从99.9% 提升到了99.99%
  这些科技工作者,虽然年纪都不算大,却都干出了一番不小的事业。
  去年8月16号,我国成功发射了“墨子号”卫星。这是世界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它要向相隔1千公里的两个地面站发送纠缠光子对,而这些光子中包含了量子信息。这就相当于在1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同时向两个储钱罐扔旋转的硬币。这颗卫星的有效载荷总体研制团队非常年轻,大部分人刚参加的时候还不到30岁。来自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张亮,正是其中一员。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的芯片需要大量从国外购买,每年为进口芯片付出的代价甚至超过石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任敏华团队,研制了近40种国防用途的专用芯片,有的用在海军大型舰艇上,有的用在长征二号火箭上,有的打破了国外禁运封锁,有的追平了世界先进水平,有的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他们设计的某型断网保护芯片,断网续联速度比英特尔公司的同类产品快100倍;他们设计的某型飞行安全芯片,装在火箭上的计算机里,将控制系统的安全系数从99.9% 提升到了99.99%,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0.09%的差别可不是个小数字。它意味着,火箭发射失败的概率从原先的千分之一下降到万分之一,相差一个数量级。
   花了3个月推倒重来,不容许出任何差错
  科技工作者追求“有所为”的背后,是难以言述的攻坚克难。
  要让飞行员着舰在航空母舰甲板上,有多个难点。它的精度高,高到目前国内没有合适的设备来检测它的精度;它的使用环境恶劣,安装在起降撞击最为剧烈的飞行甲板。在研发起步阶段,李媛只有二十几岁,在一群头发花白的专家泰斗中有点“不协调”。她到现在都保留着一张照片,当时她正在介绍设备情况,一位资深飞行员“傲慢”地看着她,像在说你行不行。一次试验,由于整个工程的提前,只留给他们一个月的安装时间,而那时的安装场地还在建设中,距离几百米远的地方正在炸山,调试用电得不到保障,人身安全也要格外当心。有人担心地说,这个节点怕是保不住了。他们不信,偏要完成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改在晚上调试,那一年正逢北方低温,入夜后更是低到零下30度。在课题组共同努力下,他们完成了任务。部队官兵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
  航天项目和地面试验不一样,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为确保卫星发射后载荷工作正常,张亮所在团队研发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包括大于单机10倍重量的力学振动试验、峰值为单机600倍重量的冲击试验、边界温度零下200多℃的真空试验等等。第一代产品做完这些测试已“遍体鳞伤”。他们顶着压力,花了3个月时间推倒重来,不能容许出任何差错。原先沿用别人的设计也不再完全适用,因为要做的是一个没人做过的高精尖产品。数不清的“没日没夜”后,当张亮看到“墨子号”传来的数据和图片时,他哭了,“比我想象中还要美,它确实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从事孵化器运营管理的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化产品创新中心主任孔繁荣,曾经是一名程序员。从幕后到台前的变化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在经过调研摸索后,他们以技术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技术特长,摸索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孵化模式。为帮助孵化的企业技术攻关,他带领一支研发小组,经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因为吃饭基本靠外卖,对方只要看到手机号,不用点单就知道他们要吃什么。

图为孔繁荣的团队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和常人追求的安稳生活不同,这些科技从业者有时过着不一样的生活。
  为把一棵珍贵的“南极发草”带进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院长忻歌费尽了心思。这可不是普通的草,而是南极仅有的两种高等植物中的一种。当时,她参加了第32次南极考察,为了找到它,她把长城站方圆几公里的地面都找遍了。一次,她在野外寻找时,脚陷在泥沼里怎么也拔不出来,她又不敢乱动,幸好有另一名考察队员经过,用登山杖把她拉了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回程的前一天找到了一棵南极发草。现在,你可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极地探索”展厅里看到它。

图为南极发草
  张亮曾经在青海湖做了2年实验,他们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自己搭帐篷、生火取暖、做饭。烤土豆,是那时候他最喜欢的食物,也许是吃了太多,现在一看到土豆就想吐。2年里,他们跑遍了地图里面的每个地点。有一次,往山上运设备,因为车速太快,设备被甩到路边,断成了三截。当时大家都很害怕,一群毛头小伙子坐在悬崖边上哭。好在导师打电话过来,先问了他们有没有摔伤,然后安慰说大不了明年再来做。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他们把这些摔烂的零件带回了宾馆,连续15天,几乎是不眠不休,终于修好了设备。
  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李媛的工作是不被外界所知的。她们的办公室至今没有互联网,也不准用手机。为测试设备稳定性,她曾连续28天工作生活在船上。尽管错过了宝宝的第一声“妈妈”,她觉得“有遗憾但不后悔”。
  她喜欢这样一句话: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这也正是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未来任重道远,他们表示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一路弦歌。(作者:黄海华)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