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四成故事片进院线 388部未上映电影都去哪儿了

22.09.2014  10:22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突破9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50%,但盛宴背后,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来自《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共投拍故事片638部,最终进入院线公映的仅250部,且其中有近10%的影片票房不足6位数,最少的一部电影票房仅2000元。

   票房不是收回成本的唯一路径

  《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等主持推出,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在继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票房总额破200亿元大关的目标;新增银幕5077块,银幕总数达18195块。但去年生产的638部电影中有388部没有获得公映机会,占比超过60%。

  这些电影究竟去哪儿了?在花钱拍了电影又不能进入影院的情况下,怎么仍有人争先恐后地投资电影呢?

  “不是所有电影都指望着从票房里收回制作成本。”一位电影业内人士透露,有一部分电影是直接为电影频道、音像制品市场或者网络市场拍摄的,影院并非它们的目标。一部分在创作之前就已经在欧洲或亚洲市场拿到了资金支持,是针对分众市场来定制的影片,以艺术片为主。比如贾樟柯、王小帅、刘杰等导演的许多电影都是这样生产的。这些电影基本能够保本甚至盈利,它们的投资一般都在千万元之内。以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为例,看似国内票房惨败,其实在欧洲早就收回了投资。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靠投资电影洗钱的情况,一般是拍摄那种预算很高的电影,但实际制作成本很低,当公布账目的时候则显示亏本,以达到洗钱目的。

   进影院亏本的可能性更大?

  片子拍完了不能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对于影片主创来说终究是不愿意的。不过,对于有些电影来说,不进电影院,靠在一些电影节获奖及海外版权销售等,往往还能收回成本甚至盈利,一旦加大投入去争取票房,亏本的可能性反而增大了。

  对此,投资人杨金生有着深切的体会。杨金生参与投资了马俪文的电影处女作《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该片拍摄完成后就参加了长春电影节,得了最佳导演等三项奖,紧接着又捧回了第十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和第九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等奖项。此后,杨金生开始琢磨发行的事情,他找到发行公司,才发现“市场没法做”,找院线代表看片,几十个代表在放映室黑压压坐了一片,结果看完片子表示愿意在自家影院里放映该片的只有几个人。杨金生算了笔账:获得的华表奖奖金约85万元,东南亚和港台的版权卖出几十万元,音像版权卖出20万元,央视电影频道50年的播映权卖出66万元,加上国内票房,扣掉差旅费,投资200万元的《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已经收回成本并略有赢利。这种情况下,再花大笔的钱做宣传推广似乎不值当。

  “导演拍完电影,站在他的角度上,希望电影能够在最大范围内上映,但是我们要考虑的是根据电影的实际情况,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制定不同的宣传推广和发行方法。”电影发行公司负责人钱先生说,现在电影推广成本越来越高,开新闻发布会、做点映场、公关影院和院线,都需要费用,而许多电影并不适合做全国范围公映。近年来随着数字放映系统的全面普及,绝大部分电影拷贝以数字形式被存储到硬盘上,通过物流辗转到各大影院,节省了不少成本,但仍然会消耗不菲的资金和大量时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电影上映的票房连宣传费和拷贝钱都没有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