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致力推广18部国内当代作品 为中国作品探寻新路

05.10.2015  10:49

  今年上交音乐季不仅收获了“中国作品大年”,更可贵的是一系列音乐会将民族文化思考引入了交响乐“中国音乐表达”范畴,让更多海内外艺术家一起努力为中国音乐探寻新路

  上海交响乐团2015-2016音乐季里出现了10位作曲家的18部中国作品,为历年音乐季之最。其中,在10月5日的开幕音乐会上,陈其钢名作《逝去的时光》尝试用二胡代替大提琴领衔协奏;11月1日朱践耳的唢呐协奏曲《天乐》与理查·施特劳斯双簧管协奏曲交相辉映;还有郭文景第二竹笛协奏曲《野火》、黄若的《变化》等……

  近年来,通过委约创作、与国际乐团合作等各种努力,上交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作品呈现于舞台,活在当下、走向世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这个乐季中国元素特别抢眼,这源自于上交近年来利用‘主场’推广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用心积累。”今年上交音乐季不仅收获了“中国作品大年”,更可贵的是将民族文化思考引入了交响乐“中国音乐表达”范畴,让更多海内外艺术家一起努力为中国音乐探寻新路。

   中国元素”不是简单的东西融合

  东西方音乐传统对音乐的基本结构单位有着不同的认识,背后也有着各自深厚的哲学根基,所以,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远不只是把“中国元素”移植到西方形态的表演形式这么简单。两者能否融合?该怎样融合?是中国作品面临的最大挑战。

  去年上海交响乐团新厅揭幕,首个“开台”作品就是陈其钢的《交响前奏曲“京剧瞬间”》,今年乐季再度选用这部“非常中国”的当代作品揭幕,并将其固定为每年新音乐季的开演曲目,也显示了上交做强“中国作品声音”的决心。

  《京剧瞬间》以国粹京剧元素为核心,借鉴西皮声腔中的行弦及二黄过门的旋律,将铙钹、京剧大锣、小锣等传统打击乐器镶嵌进管弦乐队,融汇各地曲艺和民间音乐所长,变幻出层次丰富的听感。而《逝去的时光》更侧重于再现东西方音乐融合的精妙。作品原是为大提琴和乐队所作,陈其钢也曾将其改编成大提琴与中国民族管弦乐版、中提琴协奏曲版等多个版本,《逝去的时光》以古琴名曲《梅花三弄》的主题变化而来,将中国传统曲调与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多调性与无调性手法巧妙结合,成熟而隽永。

  旅法作曲家陈其钢是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弟子,也是活跃在欧美主流舞台上的当代名家。这个演出季陈其钢以作曲家身份出任驻团艺术家,打破驻团艺术家多为演奏家的国际惯例,目的是确保上交整个音乐季内每个月都有中国元素作品上演,也是国内乐团演出季之首创。

   期待更多中国作品展示于世界舞台

  “民乐和交响乐的合作,是中国乐团值得深度探索的方向之一。”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2013年,由上海交响乐团联合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赵麟所作的《》,被乐评家形容为中国作品和大提琴达到了完美融合的新高度。作品的故事背景取自“丝绸之路”,也应和了当下“一带一路”的国家文化语境。《》是为大提琴和笙所作,在赵麟看来,一个西洋乐器,一个中国民乐,两者的融汇,本身就像一条丝绸之路,连接着东西方文化。在作品中,他将这两种看似没有关联的乐器巧妙混搭,“作为古代庙堂祭祀的乐器,笙飘摇、空灵的特质最能演绎音乐中的神性,而大提琴则代表人性,没有一种乐器比大提琴更适合表现人的情感。”赵麟说。

  首演成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乐界的诸多关注,同时也让人再次思考一个问题:扎根民族文化、折射时代思考的当代中国音乐作品如何更多走上舞台、走向听众?

  周平坦言,总体而言,国内当代作品的创作生态还未真正成熟,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尤其缺乏有能力专业代理和推广当代作品的音乐出版机构或者经纪公司,“交响乐作品的市场化体系还在建设中,但上海交响乐团用自己的眼光、平台和责任心在做事,就是希望给中国音乐多一些机会,给中国音乐增加一分力量”。